私以为,进食是人类最高级的享受,人生在世就是为了要多吃点儿好东西。倘若人活着依赖着一口氧气,那么氧气就是各式各样令我们垂涎欲滴的吃食。
广东人会吃是众所周知的,在这个面积仅有十八万平方公里的东南沿海地区,就有三种不同的风味的菜品。广府、客家、潮汕,每个地点的美食都各具特色。
私以为,早茶是广州美食的精髓。广州人把喝早茶称为“叹早茶”。一个“叹”字足以说明对喝早茶的享受。其实早餐的重心并不在于喝了什么茶,在旧时生活条件没那么好的时候,寻常人家的茶仅仅用于解渴,而真正令广州人们牵肠挂肚、日思夜想的,是茶楼里各式各样的精致点心。
炒粉炒面小笼包,虾饺拉肠黄金糕。干蒸烧卖叉烧包,牛杂蛋挞马拉糕。凤爪排骨陈村粉,猪肚芋角糯米糍。牛筋腐皮蒸粉果,椰挞薄撑老婆饼。常来广州吃一回,膀大腰圆钱包瘦。
生活在广州,怎么能少得了吃。而生在广州家庭,对吃的要求自然是少不了一番讲究。尽管看过的美食点评不少,但对于早茶里的美味佳肴,我尚且停留在感性的认识,没有一套系统的评价标准。好吃与否与我而言,一靠感觉,二则由当下的心情决定。
食物是有灵性的,不能武断地将它们用数字笼统的定义。我是最为反对曾经红极一时的“外国大厨规定小笼包用料精确到几两几克”的行为。早茶里的点心是否出众,除了事物本身是否可口以外,还应通过就餐的环境、餐厅的理念、厨师的用心程度反应。
首先从粉面类说起吧。布拉肠是薄而滑的最好,皮厚了则有损米浆的鲜甜,淋上去的酱汁是一叠肠粉味道的关键。三丝炒面讲究“有锅气”,火与油的比例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火小一分面缺了香气,火大一分面则会粘底。陈村粉以芝麻和排骨搭配为最佳。猪肠粉有混酱和普通酱油等选择,酱汁一定要足,否则粉会腻不下咽。
粉面的种类繁多,除了“炒”的干性粉面,还有讲究汤底成分与用料的汤粉。汤粉的味道大部分由所熬制的汤底决定,熬制的时间太久,要将食材充分“煲出味”来,这样煮出来的粉面才够味。
众多汤粉面中,我最喜欢云吞面。云吞面中的面是有所指定的,碱水面和云吞搭配绝佳。爽口的碱水面配上软软的鲜虾云吞,汤面上飘着几条生菜,冲撞式的口感给我带来一种别样的快感。吃完面和一口融进了虾味的汤底,既没有炒粉炒面的那般油腻,又比其他寡淡的汤粉多了些鲜甜。
想起儿时趣事一则。小学时,学校担心同学们来不及吃早餐,在第一节课的课间备有“课间餐”。课间餐形式单调,周而复始,以烧糊了的皮蛋瘦肉粥和缺少酱油的猪肠粉为主旋律。
星期四是吃肉酱猪肠粉的日子,也是我最绝望的一天。说是肉酱猪肠粉,肉末和酱油却失去了踪迹,只剩下零星酱汁漂浮于角落。老师规定同学们必须食用干净,不能浪费,可没有肉酱的猪肠粉只剩下白花花的米浆淀粉物质,根本无法下口。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及其抗拒任食用猪肠粉,仿佛一看见猪肠粉,就能回想起被白花花的干干的斋粉支配的恐惧。
一直到长大以后,偶然间在老城区露天的大排档吃萝卜牛杂煲猪肠粉,我坚持拒绝,同学坚持称美味至极。我鼓起勇气夹起一筷子,将那曾经令我惧怕的“小东西”舔了舔,再慢慢放进嘴里,牛腩的香气渗进肠粉中,酱汁与粉的融合极为精妙,一筷子以后,二三四五六七八筷也纷至沓来。从此我不吃猪肠粉的“宣言”便悄悄被打破了。
接下来就到肉类了。虾饺通常是一顿早茶里的主角,位于菜牌的首列。暂时将美食点评里对虾饺折痕吹毛求疵的要求弃之一旁,我们单纯说说“虾饺”这个食物本身。
虾饺,顾名思义为放了虾仁的饺子。可虾饺却不同于北方的水饺,它的皮要更玲珑剔透些,也更有“嚼劲”。据说虾饺皮是用澄粉和玉米淀粉混合而成,才产生了透明且富有韧性的效果。它不同于灌汤包,一口咬下去汤汁四溢,私以为虾饺的汤汁不需要漫溢,与虾肉笋丁融为一体,湿润馅料即可。
金钱肚是我最爱的肉点之一,它讲究“酥而不烂”,最惊艳的是食材接触到舌尖儿的片刻,有嚼劲且鲜美,拥有脆脆的口感且不失一分绵软的温柔。若一家茶楼精通烹饪金钱肚,那么蒸笼里的食物应当是不能够塞牙,但又要有弹性的。倘若有朋友偏好爽脆口感,甚喜川味火锅中的毛肚,那你便没有拒绝一份金钱肚的理由了。
凤爪私心于我,是早茶里的“贵族小姐”,并非说我有多爱吃凤爪,相反它的油腻令我有些抗拒,但我固执地认为凤爪有种生而高贵的气质,是与虾饺一道的王牌茶点。从口感上来看,凤爪与金钱肚或许能称得上对立面。凤爪讲究“松软而酥烂”的口感,入口即化最好。
干蒸烧卖是填肚子的好手,乡村里壮实的少年则是它最贴切的比喻。烧卖没有虾饺精致的皮相,却最容易获得饱腹感,也最为实在。一个烧卖落肚,瞬间能缓解大半的饥饿。广州的烧卖是猪头加生粉做的,与北方黏腻的糯米馅大为不同。北方室友向来只见过糯米的烧卖,再我介绍了干蒸烧卖后大为吃惊,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心里有些小得意,并由衷地为这“可爱的朴实少年”而骄傲。
要特别一提的是,早茶中的蒸点里的肉类底下会佐以辅助的食物,可以是芋头、南瓜、萝卜、花生,甚至是土豆。配料不是单纯衬托,或是防止上面的肉类蒸过头,而是为了吸收肉汁的鲜味。芋头与排骨最配,花生上面放着的必须是凤爪。
至于那些或蒸或煎的糕点,则更是做法多样。马拉糕、黄金糕、小米糕、芋头糕、年糕、萝卜糕……“糕”同音“高”,寓意步步高升,是过年时最受欢迎的食物。
制作古法马拉糕时,倘若加点椰汁去拆面,那蓬松的发糕便会融进椰汁的香气,香甜绵软的感觉既可享受,又可以饱腹。
茶楼里的包子,从皮到馅儿再到外观都变化万千。奶黄包和流沙包的内陷香浓,且用料一定要足,特别是流沙包,咬破皮时内陷最好顺着皮儿流进嘴里。核桃包将坚果和炼奶巧妙结合。蘑菇包的卖点在于与蘑菇极其相似的形状,内陷选择什么食材则无妨。热气腾腾的叉烧包也被大众喜爱。
还有一种不得不提的美味,酥皮包,又名菠萝包。精致的面包坊里是做不出这种酥皮包的,只有市场的店铺里才有最香脆可口的酥皮,最原始也最美味。还有的人喜欢将菠萝包里夹牛油,刚出炉的菠萝包上的酥皮还热得发脆,配上冰冻的人牛油,一口咬下去,“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即刻可以体会。
至于那些大街上满是的豆沙包、香菇青菜包、生肉包等等,在我们喝茶的时候是不时兴吃的。
广东人喜爱养生,谈“食在广州”,又怎么少得了“养胃之王”粥品呢。状元及第粥、鱼片粥、艇仔粥、皮蛋瘦肉粥、菜干粥……除了喝茶时会为老人小孩点一份粥意外,它也是家常早餐中最常见的品种。
据说想要评价一锅粥的好坏,关键是粥底。粥一定是用砂锅煲出来的“明火白粥”。平日里爸爸为贪图方便用电饭煲煮出来的粥是不能叫做粥的,那种米汤类的东西,充其量只能用于果腹,离“叹”字还差得远了。由于我平日里吃粥就仅仅是吃粥,对此无太多研究、在此就不作谬论了。
接下来就到姑娘们特别喜爱的甜食类了。粤式蛋挞、葡挞、杏仁露、榴莲酥、芒果糕、红豆糕……甜滋滋的味道能让人产生幸福的感觉,让人无法抵抗,仿佛在说:“不点我就是犯罪”。
甜点的家族里,以蛋挞地位为最高。虽然我认为蛋挞位于甜点之首,但它却与“国王”、“王后”等气势汹汹的词无关。我更觉得她更像是一位备受宠爱的小公主,可爱的性子里带着几分骄纵和娇嗔。葡挞是蛋挞的小妹妹,加了焦糖的她味道更浓郁,也更容易令人感到甜腻。
榴莲酥的卖点不仅仅在于“变香了的榴莲”,更在于它各种各样的外观。有天鹅的、圆的、椭圆的,更有创意的茶楼还会做成卡通人物的形状,使品尝者的视觉和味觉都得到了巨大的满足。还有芒果糕、红豆糕,我偏爱将它们冰冻后食用,如果加了椰汁,就更好
讲完了早茶,又怎么能够少的了糖水呢。如今盛行怀旧文化,有关于儿时糖水的宣传逐渐增多,各大商场也悉数开起了打着怀旧旗号的糖水店以作为卖点。但我认为,开在大商场里的糖水店精致有余,家常气息却不足,总缺少了几分烟火气息。
喝糖水,还是得去老旧居民楼中开了十几年的铺头,这样的老店最有家里的味道。
记得初中时,离学校有两站公交车距离的员村开着一家正宗且价格实惠的糖水店。老板是夫妻档,经营这家店铺已经有数十年之久,跟附近的邻里街坊都打成一片。老板夫妻为了保证品质,坚持每天只订购限量的食材,制作定量的糖水,一旦卖完,再想喝也只能等到明天。他们家的糖水生意非常火爆,有些热门的品种到中午时分就已销售一空。老板听说我们因为放学晚而错过想喝的糖水时,主动提出帮我们留着心水的那碗,等我们来喝。
当时我家离学校步行仅十分钟,去员村并不顺路,回家时甚至要经历堵车的痛苦。也许是因为吃货对“吃好吃的”有谜一样的满满的动力,我和几个小伙伴时常在放学后特意坐公交车,去员村的那家糖水店,只为一碗糖水。现在写下来或许有些傻气,但那时喝到美味糖水的快乐是无法代替的。不知道有多少节做不出题目的数学课,因为一想到放学后可以与糖水来个亲密的拥抱,便咬咬牙坚持下来。
“糖水就是糖冲的水吗?”面对不知情的北方同学的发问,我不禁哑然失笑。对糖水文化如此执着热爱的,也许只有生活在湿热南国城市的老广了吧。
香芋西米露、杨枝甘露、红豆沙、绿豆海带糖水、双皮奶、姜撞奶、凉粉、龟苓膏、杏仁糊、芝麻糊、汤圆……光看大体种类就已经数不胜数,更何况大类下面还有各式各样的奇妙小搭配。双皮奶加上红豆、凉粉混合着水果、芝麻糊里扔几粒汤圆……种种奇妙的搭配等着人们像寻宝似的发现。
虽说喝糖水这件事儿不分季节,也有的糖水专门用于严寒时暖身,但我始终认为,夏天与糖水们要更配一些。
这座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城市有着漫长的夏季,一年时间里承载了太多的热量,有时夏季的气压很低,空气里异常的闷热像是随时要把人吞噬。如果难捱的室外奔向凉爽的空调房,能够喝上一碗妈妈精心炮制的清凉糖水,那在外的舟车劳顿所积压的怨念,是真真实实可以消散的。亦或是写作业时觉得脑子发胀,思维停滞,如果有妈妈端糖水进来,那幸福的滋味也是无法言语的。
有关于糖水的魔力太多,无法悉数执笔写下,且碍于笔拙,不能精确地描绘出喝糖水的幸福,唯有亲身体验一番方可明白这其中的妙趣。
对“吃”方面怨念最深的,大概是那些离家在外的朋友们。不止一次的在社交软件上看到出省读书的朋友们对如今菜式的不满足。
“我不爱馅饼煎饼水饺馒头,我爱虾饺拉肠马拉糕牛腩面。让我回去吃早餐吧!”这是身在南京的蔓蔓发出的绝望感叹。感受着江浙沪包邮的快感的她,同时也绝望于舌尖上的缺憾。
“为了中和辣菜的味道我打了一碗酸菜萝卜老鸭汤,结果比菜还辣?我喝出了一根辣椒。”远在西南成都的秋秋对蜀地的辣椒表示惊叹。
“想念正宗的潮汕牛肉丸。”“我要在粤式餐厅安家了!”“我只想吃不辣的青菜。”北京上海天津成都重庆……
这还仅仅是出省读书的同学。出到国外,远离大中华区的美食,似乎更惨。
“每日直击灵魂的叩问:为什么美国的食物那么难吃?!”
“果然英国食物的难吃不是开玩笑的,我只想来一碗广州的炒面。”
其实,异乡的食物亦有可圈可点之处,也并非难以入口,只是那些食物终究不是从小吃到大的吃食,总会让人心生厌倦。也许在外地,唯一能慰藉游子思乡心情的,大概只有来自故乡的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