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向曾国藩学习什么?(一)
——读唐浩明历史小说《曾国藩》
从6月27到今天7月5日,业余时间一直在读《曾国藩》,这是作家唐浩明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分上中下三部,现在刚好读到一半。
说到曾国藩,很多人都不会陌生,来看搜狗百科对他的介绍: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曾子城,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自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写起,写曾国藩是如何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组建湘勇招揽人才与太平天国军打仗。书里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民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作品中得以表现。
开始阅读的时候是颇为后悔买下这套书的——原以为是传记,没想到是小说。而且不可否认的是,作者写小说的功力实在不是一流,语言烂俗处甚多。看到第二部,就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以小说的形式来写曾国藩——可以将人物生平叙述更详细生动,这样阅读起来比传记更生动,更通俗易懂。
以一个文官加学者的身份来组建湘勇,抗击太平军,对于40岁开外的曾国藩来说,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开始也最重要的一步。起初,曾国藩连续三次都打了败仗,以至于后来曾国藩形成了迷信思维:凡是自己亲自指挥的,总是会输;凡是自己远远避开的,经常是胜利。
作为晚晴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身上有哪些过人之处?对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了。我的职业是教师,读这本书,我想的是身为教师我们可以向曾国藩学习什么。
一、坚持读书练字。
组建湘勇来对抗太平军,对文官出身的曾国藩来说任务之重困难之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没想到的是在带兵打仗的同时,曾国藩还在坚持读书练字。
1.关于读书。
指点儿子曾纪泽读书,曾国藩提到朱熹总结的读书八字: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虚心”就是不存成见,虚怀若谷;关于“涵泳”,很难解释,曾国藩连用了几个比喻,比如春雨润花,清渠灌稻,鱼之游水,人之濯足,大概就是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切己体察,就是讲自身置进去来体验观察。我想意思大概就是放下成见,接纳观点;联系自身和生活,批判性地消化吸收。一本书读完之后,放在一边,书与自身建立关联了吗?我小时候和上学时候读书,就是这样,结果所得甚少甚至可以说无甚收获,就是缺少“切己体察”,没有通过摘抄或批注或写读书笔记将书与自身生命打通。
在《曾国藩》中部第一章,写曾国藩在丑道人的启发下,回家细细品味《道德经》《南华经》,终于大彻大悟。原本曾国藩一心一意信仰孔孟学说,要以儒家思想来入世拯世。对自身修养,他遵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社会,他遵奉“以天下为己任”;治军,坚信“治乱世须用重典”的古训,成为申韩法家之徒。但是,不能见容于湘赣官场,不能让皇上完全放心,招来元老重臣的嫉恨。品味老庄之后,才反思到自己过去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身边的官员,也在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其实入世出世,可以而且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如此,才能既做出壮烈奋进的事业,又可保持宁静谦退的心境。这也是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感悟: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认真做事,看淡结果。
2.关于练字。
带兵打仗的同时,曾国藩坚持每天清晨临帖。在临柳永的《清爱堂帖》的时候,忽然顿悟:若能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尤为可贵。继而思之:写字如此,作诗、作文如此,为人也是如此,于是又悟到为官之道: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黄老之内,斯为人为官之佳境。技艺背后,是道,而且“吾道一以贯之”,大道至简。
饭桌前跟上九年级的儿子讨论曾国藩练字,让他欣赏网上找来的几张曾国藩的字,儿子说:曾国藩要参加科举考试,当然要写好字了。
儿子还处在被动练字阶段,还不能与曾国藩的练字之道产生共鸣。教师作为成年人,一定能从练字中获得更多感悟。
读书,应该是教师的日常必不可少的活动;练字,练出的是教师的基本功,沉浸其中,也能悟出为人为师之道吧。坚持下去,领悟更多。
二.屡败屡战,不断总结反思。
以前只知道曾国藩最大的功绩是为朝廷平灭太平天国运动,读这本书让我惊呆的地方是:曾国藩组建湘勇与太平军打仗,却是以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开始的,几次都做好了投水自尽的准备。算起来,曾国藩就打过四次胜仗:第一次打下武昌,第二次打下九江,第三次打下安庆,第四次打下南京,也多半不是他直接指挥的。但是他有屡战屡败的精神,而且善于反思,坚持“结硬寨打呆仗”的战略,每天推进50米,最终还是把太平天国给磕死了。
曾国藩也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好老师。在门生李鸿章虚心请教如何做好巡抚工作的时候,曾国藩说:“督抚之职,一在求人,一在治事。求人有四类,求之之道有三端。治事也有四类,治之之道也有三端。”如何与洋人打交道,曾国藩也总结了几点:言忠信,行笃敬,会防不会剿,先疏后亲。善于总结反思,提炼归纳,才能教出优秀学生来——后来李鸿章到上海建洋枪队,与外国人打交道,用的就是曾国藩的这四句箴言。
三.不断给予他人激励。
曾国藩带兵用人,很善于拿捏人的欲望。战前激励,他用“升官发财”来激励士兵,士兵果然拼命向前;对于同僚下属,他用实现自我价值来激励;打了胜仗,他在奏折中为下属使劲向朝廷要官职要奖金。跟着我,不仅有饭吃,还能光宗耀祖,甚至青史留名,难怪有那么多人才汇聚到他的身边。而且曾国藩也的确是个好老师,他慧眼识英才,左宗棠、胡林翼和李鸿章等人在他的身边迅速成长脱颖而出,都成为了晚清名臣。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很少有方向感的学生——学习的方向,人生的方向。没有方向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技能,还要帮学生找到人生方向——不时有这样一句广告语么: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三本《曾国藩》,才读到一半,记下这三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