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之风是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瘤”,不仅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更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明确指出,要持续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这一要求切中要害,为净化政治生态、推动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持续整治不正之风,是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必然选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严重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在实际工作中,“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屡禁不止,一些地方为追求表面政绩,不顾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盲目上马大型项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未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导致资源浪费、民怨沸腾。“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也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各类政务 APP、公众号打卡任务繁多,使他们陷入烦琐的事务中,无暇真正深入群众、服务群众。这些不正之风严重阻碍了政策的有效落实,损害了群众利益,只有坚决整治,才能让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持续整治不正之风,需聚焦突出问题精准发力。要把基层的“痛点” 作为整治的 “靶点”,继续精简文件会议,避免 “文山会海” 现象回潮。一些地方文件层层转发、会议冗长低效,不仅增加了行政成本,还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文件数量和会议规模,提高文件和会议的质量与实效,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实际工作中。同时,要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防止过度检查、重复考核,避免“痕迹主义”。整治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精简不必要的政务应用程序,让基层干部从 “指尖” 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此外,对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要加大核查通报力度,形成有力震慑。
持续整治不正之风,制度建设是关键。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健全有利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考核评价体系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能够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激励他们真抓实干、勇于担当。通过明确考核指标,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评价,避免单纯以GDP 增长等指标论英雄,促使干部把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地方发展上。完善借调基层干部严管严控长效机制,防止基层 “空壳化”,保障基层工作的正常运转。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明确基层权力和责任边界,让基层干部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避免权责不清导致的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