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实这句话歧义颇多,据我所知至少有五种,那些都是被所谓的专家学者提到过的,可是根本不止五种!
它们多数不是前后逻辑道理不通顺,就是不是正常说话的逻辑,所以可以说根本不对!
今天我不一一列举,因为无意义,也没必要占用篇幅而耽误各位高才的阅读时间,下面我就直接陈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望各位不吝赐教!
首先愚民方向的解释是不对的,比如一种解释为:“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孔子主张仁爱百姓,而且有类无教,包括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都可以接受,他怎么会愚民呢?他可是一直梦想着天下之人都懂礼、守礼的!
那么到底怎么解释才可以呢?我先说说我的断句方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的断句就倾向于这个前后对应的方式,符合文的美感,也符合我们平时说话的特点!
我们都能看出来,在这种断句中“可”与“不可”的主语都应该是“民”,意思就是民认可与不认可这种简单的解释,相信这一点各位的看法应该差异不大,若有请指正!
关键是后面的“使由之”与“使知之”,它们的主语是什么?宾语又是什么?“之”又是什么?
这三点解决了,这句话也就解决了!我们都知道这句话是《论语》的泰伯篇,泰伯是什么人不用我说了吧?能与政治人物直接归为一堆去的多数与统治手段有关系!
所以我觉得这是孔子对统治者高层的教育!“使由之”的主语应该是高层统治者,宾语应该是基层管理者!这句话可能是说民众认可的事情你就得让父母官顺应百姓认可的事情!
“使知之”的主语与宾语应该与“使由之”相同,意思为:民众不认可的事情,高层统治者得让基层管理者明白是为什么!
综合起来看看,是不是像孔夫子教育一个高层统治者的话?而且这么理解是很朴素的说话方式,也很直截了当,没有任何的弯弯绕,这也是一般经典的陈述特点!
尤其是《论语》这种对话体的形式,它多数都是对应具体的人,以及具体的事情为主,理解起来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