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和大家讨论的话题是让孩子学会和手机共处。也可以说是孩子家长和手机和平相处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说这个问题呢,因为现在手机问题是孩子和家长发生冲突的一个最重要的点。
我们家长呢,通常有一种感觉说,哎,如果孩子对手机不感兴趣,那啥问题都好解决了。其实,我问你,如果孩子真的对手机不感兴趣了,其实他就对这个世界也不感兴趣了,他就去没有了任何好奇心。你不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儿吗?手机只是我们和世界联系的一个工具而已。认识世界的窗口。
还有的家长就说啊,反正那我能管的时候我就管他。反正现在上小学,上中学,上高中这个我都能管住。可是,你要知道一个事儿,就是孩子越晚学会和手机相处,他以后就会越困难。嗯,我接触到的很多这样的孩子,不止一个孩子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高中阶段家长能够控制住孩子不玩儿手机,但是一旦到大学,哎,一旦这个没人管的时候,他一下子就成了网瘾少年。那个反弹是非常巨大的,就是从心理学上讲,这就是禁果效应,越禁止越越越诱惑,越控制越失控。
孩子可以使用手机,但是使用手机的原则呢,应该是手机不能影响孩子的生活,就是他自己的学习时间,锻炼时间呢,不能被手机控制。另外,手机也不能影响别人的生活,不能因为玩儿手机不能去参加正常的活动。嗯,当然最更重要的是,手机不能沉迷和上瘾。一旦处于这样的状态,那就,那就是需要管理了。
如果孩子比较小,要学会坚定不移的延迟孩子接触手机的时间。孩子稍微大一点儿,如果需要用手机来学习的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用专用手机,或者把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给它打印出来,让孩子晚一点的接触手机,这个是必要的。我看到很多家长在这个聚会吃饭的时候呢,为了不怕孩子影响自己的谈话聚会呀,就通常把手机塞给孩子。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后果也是严重的。这是家长在逃避责任。但可以给孩子找好内容,设好时间,让他看看动画片什么的是可以的。到小学时候也可以这样,每天都有手机时间,但有时间场合内容的监管。好的习惯的养成越早越好,让手机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长大后他反而不会沉迷成瘾。
所以我们其实不是说孩子玩手机这件事儿有多么重要,我们需要去考虑孩子沉迷背后的原因其实孩子沉迷手机就是呢在逃避现实世界就是肯定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一切心理问题从本质上说都是关系问题他或者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不好或者是亲子关系不好当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愤怒的时候手机就成了他发泄情绪的一个出呃这个发泄口。哪里有痛苦哪里有沉迷,比如大人的借酒浇愁。那么我们说呢在这个时候手机问题反应了他背后的关系问题我们通常说关系决定教育情绪决定教育如果他在学习中得到了一个满足的感觉,家庭生活当中和谐安宁他是不会沉迷手机的。
孩子沉迷手机通常是家长的问题,这是考验家长的能力和智慧问题。真正的网瘾孩子其实并不多,孩子一玩儿手机,家长就不舒服,就想管孩子。表面说呢,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其实是家长的控制欲。有的家长觉得呢,只有他能控制住孩子,他才有价值感,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安全感。比如,有的家长就特别愿意唠叨他唠叨完了之后呢,他就觉得特别爽。他要没有唠叨呢,他就感觉到难受。其实这是满足自己的需求。那我们家长只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其实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和他自己的选择。就是每个人都是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价值和不断提升的过程。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一种本能,忠诚的追随爸妈的一种本能,同时要追求自己内心的需求。如果追随了父母,就背叛了自己的内在的内在要求,孩子就会有种屈辱感。如果背叛了父母,遵从了自己的内心,那就又会有愧疚感。无论是屈辱感还是愧疚感,都会引发孩子的内在冲突,引起孩子的叛逆和反抗。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内心冲突的时候。那么它通常就容易出现叛逆的情况
管理好手机还要和孩子们一起制定公约建立信任关系。就是说双方呢当然这公约是谁制定的一定是双方讨论制定的然后呢才能共同遵守一定要邀请孩子和我和家长一起来制定公约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制定使用的时间场合用来干什么这些都要有明确的约定。一定要共同制定一定要有明确的约定和规则。而且规则一旦制定了那就要遵守我们说制定规则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内在秩序感而不是单纯的去约束孩子,是培养孩子懂得遵守规则的一种人格。父母和
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呢,一定要用到呢,这个我们心理学上的正强化就是说,如果一周都能够按照约定去这个遵守规则,那这个时候呢,我们就要给予奖励。如果违反了公约呢,我们就要给予惩罚。当然,还有一种那就是父母和孩子如果能够互相监督,那是最好的,就是孩子玩儿手机有哪些规定,然后,父母也是这样,然后呢,让家长和孩子形成一个互动的监督,互相监督。一旦制定了规则呢,就要温柔的坚持。要用运用正强化正反馈和惩罚性机制。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从他律到自律,在这个过程当中,信任是产生神奇效果的催化剂
在上一次做节目的时候呢我们还提到当孩子呢这个玩儿手机说好了一个小时但是他停不下来的时候我们说有这样的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第一个是用信号呢代替语言去唤醒孩子的理智脑然后呢配以温和的动作给予他一定的时间同时呢要这个注意呢语言的艺术就是要一定要提前提醒留足缓冲的时间注意多巴胺激素的缓冲及持续性原则。也就是哪四个词要给信号,要有温柔的动作,要给予一定的时间,要有语言的提醒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还有五分钟就要开饭了先把游戏放放吧啊咱们约定一个小时就要到了。
嗯,还有5分钟就要开饭了。我们约定的是一个小时快到了。但是呢,妈妈给你买了你爱吃的北京烤鸭,他立刻就觉得哎呀,放下游戏之后有北京烤鸭的快乐,这就给他留足了呢,缓冲的时间和多多巴胺的持续的时间。或者爸爸陪你去打球儿,哎,你做这个玩儿玩儿游戏,爸爸陪你去打球,要给孩子这样一个缓冲的时间。如果孩子正在打游戏的快乐巅峰家长一嗓子大喊,快点写作业,你想想效果能好吗?
还有就是要学会现实吸引享受多彩生活。我们呢,不要在不只是只关注孩子玩手机,而是站在系统中去思考手机问题,也不在于怎样禁止手机,而在于那手机之外,手机之外的生活如果丰富多彩,比手机更具有吸引力,那么孩子们呢,这个沉迷手机的时间就会减少。比如我们现在这个刚刚兴起的deep seek,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呢,下载一个这样的软件去进行一下深度思考,哎,家长提出一个问题,让deep c来回答一下,孩子也可以提一个问题看一看呢,手机呢,帮助我们思考的这个答案是吧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嗯,玩儿玩儿游戏,嗯,家长也可以呢,利用手机,比如现在呢,新兴起的deep seek这个软件儿呢,铺天盖地来了,那我们就下载一个,然后呢,我们来进行让对这帮我们进行一个深度思考,家长说一个问题,看看他怎么。不懂的问题,孩子也可以提一个不懂的问题看看第怎么怎么样解答。春游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机拍下看到的,听到的是吧,这个美景啊,美好的事物啊,制作出精美的视频分享给亲朋好友,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果在现实生活当中有美好的体验,也提升他成就感的真实来源,那让孩子在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温度和力量,那现实的美好就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是不是就可以减少孩子玩儿手机的时间了呢?
如果孩子已经成,现在已经处于沉迷手机的时候。嗯,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办?就是孩子已经躺平了,不上学了,整天的玩儿手机。首先呢,家长要做到的就是面对这件事,冷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在生活当中过度的打压控制孩子了,还是孩子在学习当中遇到了困难,他逃到头手机里面了。哎,这是家长呢,首先是冷静下来思考出现了什么问题。同时对于家长本身来说,你要做一个表率,就是你要过自己正常的生活,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的能量场。就是你该上班儿上班儿,该挣钱挣钱,该交朋友交朋友。嗯,就是把关注点不要放在孩子和手机这件事上,不让家长手机和孩子形成对立面,不要让孩子把能量去用来去对抗家长。第三点就是要放下控制孩子回到学校的执念就觉得只要孩子回到学校了那就算是成功了其实呢学习的通道很多如果你越有这样的执念往往孩子越难以回到学校因为他把学校和痛苦联系到了一起所以这个时候呢你越着急让他去上学,他就越会躲到手机里不出来,适得其反。
心理学上很有名的潜意识承诺就是潜移默化啊,过度玩手机是有危害的。这种潜意识植入到孩子大脑中。当孩子再跟你要手机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拒绝他。你痛痛快快儿的把手机给他,跟孩子说这样一句话,宝贝儿,手机玩得时间长会怎么样?眼睛会近视,脑袋会变傻,学习会落后哦。每次把手机交给他玩游戏之前说上这么几句,手机会让你变成怎样的失败者这样的心锚就种下了!谁愿意当个失败者呢。也是父母的一种催眠。这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优势,家长可以时时说,说多了就有了催眠的作用和效果。
这第二点就是巧用心理学巨头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理念,人都是追求优越感的,具体用在这里就类似吸引力法则,只需要角色做一个交换,具体怎样用呢?你比如说爸爸跟妈妈呀,故意的,这样不经意一个孩子每天做到手机不进卧室,然后说这样的孩子啊长大后什么事儿都能做成。你看咱们就是要潜移默化的让孩子知道要想做成大事可不能贪图玩手机。
我们不是怕孩子玩儿手机。但是,是因为玩儿手机,影响了孩子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的一种状态。我们说这是一个,怎么样培养孩子的学习感觉,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成功的体验和感觉这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个我们以后可以继续探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