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现有的六堡茶基地、炒茶室、藏茶室、品茶室等优质资源,学校已具备了深厚的课程建设基础。在全学段推进、已有茶艺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前提下,如果要进一步以“强化文化自信”为核心目标,深挖六堡茶校本课程,应从文化溯源、课程重构、实践深化、价值升华四个维度系统发力,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教育深度和时代生命力的特色育人体系。
一、溯源文化根脉,筑牢文化认同之基
文化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六堡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条“茶船古道”的历史见证,是岭南民族交融的活态记忆,是中华茶文明走向世界的缩影。学校应深入挖掘其1500多年的历史底蕴,将“看得见的茶”升华为“可感知的文化”。
首先,可系统梳理六堡茶的历史脉络,围绕“起源—兴盛—传播—复兴”四个阶段,构建校本文化读本。例如,低年级以《六堡茶娃娃历险记》等绘本形式讲述“茶船古道”的故事;中年级开展“六堡茶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探究,了解其曾远销东南亚、被誉为“侨销茶”的辉煌;高年级则可研究“六堡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程,理解文化保护的时代意义。通过分层教学,让学生从小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敬意与归属感。
其次,引入“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机制,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大师讲堂”,现场演示“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四大核心技艺,讲述制茶传承故事。学生在与“活态文化”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匠心精神,理解“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民族记忆的延续。
二、重构课程体系,实现全学段贯通融合
在已有校本课程基础上,打破年级壁垒,构建“基础普及—兴趣拓展—项目深耕”三级课程结构,形成螺旋上升的育人路径。
低年级(1-2年级):以“感知与体验”为主,开设《童心识六堡》课程。通过“闻茶香、看茶色、摸茶叶、听茶歌”等感官游戏,认识六堡茶“红、浓、陈、醇”的特点;学习简单茶礼,如“双手奉茶”,培养礼仪意识;组织“茶山春游”,在茶园中观察茶树生长,播下文化种子。
中年级(3-4年级):以“理解与实践”为核心,开设《小小茶农成长记》课程。依托茶基地,开展“一芽两叶”采摘实践;在炒茶室体验手工杀青、揉捻,理解“火候”与“力道”的奥秘;学习茶叶初步分类与储存知识,在藏茶室观察不同年份茶样的变化。结合科学课,探究“渥堆发酵”中的微生物作用;结合美术课,绘制“我眼中的六堡茶山”。
高年级(5-6年级):以“探究与创新”为导向,开设《六堡茶与我们的世界》项目式课程。围绕“六堡茶如何走向世界”“六堡茶品牌如何打造”“六堡茶与健康生活”等真实问题,组建研究小组。学生可查阅《茶船古道》《六堡茶大观》等文献,撰写研究报告;设计“六堡茶文创产品”;模拟“茶博会”进行推介演讲;甚至尝试用六堡茶开发新式茶饮,融合现代消费需求。
三、深化实践体验,构建“五位一体”育人场景
学校现有的“一基地四室”是课程落地的关键载体,要进一步优化功能,形成“产—学—研—展—用”一体化的实践闭环。
茶基地:不仅是采摘园,更是生态课堂。可划分“传统种植区”与“现代管理区”,对比不同种植方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设立“小茶农责任田”,由班级认领管理,记录生长日志,培养责任感。
炒茶室:升级为“非遗工坊”,配备传统铁锅与现代温控设备,让学生对比体验古法与现代工艺的异同,理解“守正创新”的内涵。
藏茶室:打造为“时光博物馆”,系统收藏不同年份、不同工艺的六堡茶样,设置“开茶日”,定期品鉴陈化变化,感受“越陈越香”的独特魅力。
品茶室:不仅是品饮空间,更是文化交流平台。可定期举办“亲子茶会”“师生茶叙”,以茶为媒,促进情感沟通;开展“茶艺展演”,让学生在泡茶、奉茶、品茶中体悟“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
数字空间:引入AI技术,建设“云上茶船古道”,让学生“穿越”至清代码头,沉浸式体验茶叶装船、远销南洋的历史场景,增强文化感染力。
四、升华价值引领,培育新时代文化传人
强化文化自信,最终要落脚于“我能为文化传承做什么”。学校要搭建多元展示与传播平台,让学生从“文化学习者”成长为“文化讲述者”和“传播者”。
可以设立“六堡茶小讲师”制度,培训优秀学生担任校园茶文化讲解员,在接待来访时自信介绍家乡名片;组织“茶文化进社区”公益活动,学生走进周边村庄社区,为乡亲们泡一杯六堡茶,讲述茶故事;鼓励学生创作茶主题诗歌、绘画、短视频,在校园公众号、地方媒体发布,扩大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将六堡茶文化与国家认同、民族团结教育紧密结合。通过讲述六堡茶在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中的作用,展现“茶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的“梧州样板”,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深刻关联,从小树立“强国有我”的使命感。
综上所述,学校应以现有资源为支点,以文化自信为灵魂,通过深挖文化内涵、重构课程体系、优化实践场景、拓展传播路径,将六堡茶校本课程打造成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育人工程。让每一位从这里走出的学生,都能带着对家乡文化的深情与自豪,成为六堡茶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和自信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