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结合本校资源和学生需求自主开发的特色化课程体系,强调立足本土、服务师生、动态优化。结合梧州的本土资源开发策略,以我们学校为例,谈谈以六堡茶课程为例的实操方案:

          一、校本课程的核心定位

        1. 主体性:学校主导开发,教师、学生、社区共同参与。

        2. 资源导向:深度整合本土物产(六堡茶)、生态(西江流域)、民俗(茶船古道文化)。

        3. 目标分层:基础能力普及(劳动技能)+ 特色素养拓展(文化认同)。

        二、本土资源开发四步法

      (一)需求调研与资源整合

        1. 学生需求:问卷调研兴趣方向(如90%学生对六堡茶制作好奇)。

          2. 本土资源清单:

        六堡茶产业链:种植(茶园)、工艺(萎凋/揉捻/发酵)、文化(茶船古道历史)。

        生态资源:西江流域水土与茶树生长的关联性。

        社区资源:邀请茶农、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

        (二)课程模块设计(以六堡茶为例)

      案例参考:苍梧县六堡镇中心校将采茶、制茶流程转化为劳动课,学生作品获省级非遗展演奖项。

      (三)协同开发与实施

        1. 校内资源:

        建立“六堡茶劳作角”(配置炒锅,揉捻机、茶具等简易设备)。

      编写校本教材《七彩茶韵》(含种植、制作流程、品茶等)。

        2. 校外联动:

        社区协作:每月组织茶园研学,茶农演示“传统揉捻技法”。

        3. PBL项目驱动:

        任务:“设计六堡茶文化推广方案”

        成果:学生编排《茶船古道》情景剧,在村文化礼堂展演。

      (四)动态评价与优化

        成长档案袋:记录采茶工时、实验报告、茶艺视频

        社区反馈:茶文化节游客对“学生导览员”评分(占课程评价权重30%)。

      迭代机制:每学期末修订课程内容(如新增“茶叶电商直播”模块响应乡村振兴需求)。

        三、六堡茶课程开发实操流程

A[需求分析] --> B[组建团队:教师+茶农+非遗传承人]

B --> C[目标设定:文化传承/劳动技能/科学探究]

C --> D[内容设计:分学段实践链]

D --> E[实施:双课堂联动(校内劳作角+校外茶园)]

E --> F[评价:档案袋+社区反馈]

F --> G[修订:淘汰低效模块,强化优势内容

        四、资源与风险保障

    1. 低成本配置。利用废旧桶盆作发酵容器,采集野生茶苗进行种植实践。

        2. 安全规范:

      化学实验(如发酵pH检测)需教师全程监护,配备护目镜。

      3. 师资培训:

        教师暑期到茶企实训,获“六堡茶评茶”员、炒茶员等证件。

      五、预期成效

        学生:掌握茶叶种植→加工→品鉴全流程技能,参与梧州茶博会志愿活动。

        学校:形成“茶韵育人”特色,申报广西特色校本课程示范校。

        社区:学生设计的叶脉茶书签、茶染布袋带动村民增收。

        核心逻辑:以六堡茶为媒介,构建“文化传承(非遗) × 劳动教育(产业链) × 科学探究(生态)”三维课程模型,让校本课程成为连接乡土资源与学生成长的桥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