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许鲜”北京全部100多家自提点关门的消息,深深叹了一口气——早知道它快撑不住了,却没想到这么快就结束了。
身为所谓的业内人士,许鲜是我接触并体验的第一家生鲜电商,可以说若不是它我基本不会选择这个行业。
那是3年前的北京五道口,学校后门处默然开了一家莫名其妙的店面,招牌只有两个字“许鲜”,因后门的小路连通了周边三个大学,人流量很大,这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小店总会勾起人的好奇心。于是大家慢慢知道这是一家在网上卖水果的网站,在网上下单后再到这个小店来取。生鲜电商、自提、基地直供……这些新鲜的名词揉到一起让人忍不住去尝试,而这网站上的水果还真的不贵,XX地方的蜜桔1斤只要3元钱,还买3斤增送1斤——这让我这个桔子的疯狂爱好者欣喜不已,可以说毫不犹豫地就下了一单。
第二天货就送到,给我手机发了取货密码,兴奋地跑到小店去取的时候发现这家店的订单居然不是事先打包好的,而是一份一份水果包装好放置在店里,桔子1份就是1斤,“店长”按照我的提货码给我拿了4份桔子递给了我,黄澄澄的桔子看着我傻笑的脸,这就是我生鲜电商的第一次购物经历。
“许鲜”可以说是行业的先驱者,也是新模式的先驱者。
众所周知生鲜难储存、易损耗、利润低,许鲜采用了隔日配送的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尽可能降低生鲜的库存,另一方面也是尽可能保证新鲜;
生鲜的冷链存储的条件又让他的库存成本极高,而想要覆盖尽可能多的客户,就要各种分仓、前置仓,这在一线城市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投入。于是许鲜采用了一种省钱的新兴取货方式——自提。
自提的优势显而易见,配送成本低,避免了用户不在家的尴尬,降低分拣成本(仅需一次批量分拣);而自提劣势也十分突出——覆盖范围小,用户接受度有待考量。
3年前的我和很多人都对这种模式十分看好,想着成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店面租金和一两个工作人员,却可省下巨额的配送员成本,物流成本甚至可以忽略不计。3年前的许鲜也因此获得了业界和投资人的青睐,一时间顺风顺水,从各大高校开始,短短一年就开了上百家自提店。
然而事实却证明,生鲜电商的资本比任何人想象的都重,互联网的风口风向变幻莫测,北京的房价也一路飙涨到难以想象的地步,16年初行业进入资本寒冬,许鲜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首先是生鲜行业的本身特性,注定这是一个重资本的游戏。生鲜电商靠的不是一款交互友好的产品,不是一次次放血补贴,不是一场场铺天盖地的营销活动,不是一篇篇精美的文案——核心就是生鲜品的质量。非标品不同于标品,它损耗极大,保质期极低,可能一小时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一次道路颠簸的磕碰就会导致产品挤压、破损、腐烂变质。而想要玩好这个游戏,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建设冷链物流,建设不同温度的仓库,投入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设备降低人员分拣成本,这也是这个行业的壁垒所在。而许鲜显然是没办法投入如此巨大的成本去完善整个供应链,15、16年不断曝出的产品质量问题让客户一而再的失望,没有了订单也没有了现金流,没有了资本的投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是门店租金的飙涨。帝都的房价从的飙升从没停过,随之而来的是许鲜门店租金的水涨船高。提到这个不禁让人唏嘘不已,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模式,一个敢于创新的创业者,败在了帝都的房价之下……不仅我没有料到,可能许鲜的创始人也没有料到,本来是为了省钱采取的自提的模式,却最终被困在里面。(在此之后许鲜也尝试过将店面打造成可供现场购买的模式,却也尝试失败)
再者,生鲜电商行业的资源整合也让我买网、天天果园、易果生鲜、每日优鲜、天猫、京东生鲜这样有雄厚资本靠山的企业快速成长并迅速成为了人们网购生鲜品的首选。覆盖范围有限的许鲜最终难以与这些动辄上千万用户的产品抗衡。
市场的挤压,租金的暴涨,行业的重重壁垒……许鲜就像是一个在成人世界里特立独行的少年,体弱多病的他难以抗衡其他虎视眈眈的强者,最终被狂躁的烈风吹倒,倒在了互联网浪潮的脚下。
或惋惜,或漠然,许鲜谢幕了。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他只是成千上万死掉的创业公司之一,他带给我们的是对这个时代的深思,什么样的公司和产品,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屹立不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