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通向明天的希望
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张小龙(源自未知采访中引用张小龙的话)
今晚,约了几个高中同学,小喝几杯,属于微醉状态。此种状态之下,我觉得谈心,写文章是最好的状态。
回到家中,细读了朋友圈一篇文章《一个孤独者的奇迹:10亿中国人都应该知道他》。说的是在1998到2010年间,中国当今的互联网大佬周总、雷总和两个马总的一些小事,当然这些小事都是围绕张小龙这个传奇一般的人物写的。
张小龙邵阳人,而我是衡阳人,第一次知道他是邵阳人的时候,我心中竟然有种莫名的骄傲,离开了革命年代,我们湖南人还是有种的。从Foxmail到微信,到跳一跳,张小龙可以说创造了互联网时代的奇迹,但是,有多少人在玩着微信的人,知道张小龙呢?
我很少甚至是极少转发分享此类文章,大家看我的微信朋友圈就知道。但是,这一篇触动了我的心灵,所以我转发了,从微信朋友圈到QQ动态,我都发了。
我想起了我的“拍茶”。从萌芽想做互联网短视频开始,我和我的拍档纠结了一年以上的时间,做什么呢?直到遇见现在的团队,我们一起做了“拍茶”,在2018年4月23日正式上线。从目前的情况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三期节目,最好的一期《紫鹃茶:品一壶紫气东来》在我们的公众号已经获得了近五千的阅读量,其他如企鹅号等,总的播放量也有4万了。我们没有做任何推广,因为我们很穷,没有一分钱了。
“拍茶”路上很辛苦,我们没有种子投资,全靠我们团队一个个拍摄对象去联系,一个个镜头去拍摄,负责后期的F老弟,每天坐在电脑前,一个一个镜头去做,我们一个一个文字去抠。限于能力,片子未必做到像当下最火的“一条”、“二更”那么美,但是对比在茶行业,我敢说,我们做到了最好,更加重要的是,我觉得我和我的团队尽力了。
我们“拍茶”团队五个人,都不是手头宽松的人,在这之前,都是在影视行业做,虽然经验丰富,也有一定的客户基础,但是不过也是混个温饱而已。为了“拍茶”,今年我们很多广告制作的客户推掉了,整个团队全部不投入精力到广告客户开发,除了服务老客户,其余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拍茶”,都是靠着一点点存款或者家庭其他收入在支撑。
我们为什么做“拍茶”?说实话,在这之前,团队除了生在广东长在广东F老弟懂点茶,其余的人都不懂茶,但是,“拍茶”早期的计划书一出,几个人简单碰一下,就决定了,干!特别是J老弟,只是在一次牌局后,一起走回家的路上,我用5分钟不到的时间拉他入伙,没有PPT,没有什么项目背景、前景之类的阐述,他就入伙了,而且今天成为团队的发动机!
“拍茶”旨在以严谨的态度传播茶之知识,以独立的观点分享好茶好器,以人文的关怀讲述茶人故事,我们希望“拍茶”能够打造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舞台,成为中国茶文化、茶产业的第一IP。但是,面对当前水深似海的茶市场,我们是孤独的,是无助的。但是,我们是有情怀的,我和早期接触的合作伙伴,和团队,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一辈子为了一日三餐,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忙碌一辈子,而是应该在这个世界留下一点可以让后人记住的东西。这真的不是我这个既得利益者(有人就说过,正因为你已经都有了才有这样的梦想,但他们忽略了我的房子车子背负着一百几十万贷款的事实)的口号,而是我们的情怀。我们对“拍茶”项目规划了很美好的前景,天使,A轮、B轮,跨界,上市等等,但是我和我的团队都坚信,即使我们完全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拍摄记录了中国一批好茶,一批好器,一群为了传播中国茶文化努力的人,至少我们会成为中国影视文化工作者中,最懂茶的团队。
很多的人不理解,不支持,很多的朋友直言不讳的说,我不看好你们的项目。但是,这重要吗?今天的文章,张小龙说的“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深深的触动了我!茶,是烙印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印记,我相信,每一个喝茶的人、爱茶的人都会是我的用户,而我们团队对中国文化的情怀,一定会赢得大家的认可!
当我们孤独的走在“拍茶”的路上,我们看到了美丽的茶山,看到了充满生命力的茶树,看到了融汇工艺大师心血的茶器,这就已经够好了。引用张小龙的话,“微信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可以想象,“茶不是一个饮品或者器物,茶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憧憬。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东西,都是孤独的人做出来的,甚至是世人眼中的疯子做出来的。在2018年的初,我看到了“拍茶”的美好未来,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文化自信”,互联网视频内容整顿,新的互联网内容传播秩序正在建立,“拍茶”恰逢盛世!
以此文感谢“拍茶”团队,以及每一个支持“拍茶”的朋友。
我是周千钧,湖湘人,干了20多年影视文化行业了,做策划,做导演,没有成名,所以我还是叫自己“民工导演”,好听一点,叫“基层导演”。能写创意文案,能做活动方案,能拍各种各样的片,也能执行大型活动晚会。
我的微信号:18665015688。看得上的,随便加,请注明“简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