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才情源自父母的通情达理

最近听读了《李清照传》 ,对于这位才女的最初印象始于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的晚年,国破家亡,丈夫去世,无限伤感。

李清照,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如此高的推崇,也足以证明了她的才华横溢。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论调深入人心,一个女子吟诗作赋在当时看来是极其另类,且不被世人所理解的。

李清照是幸运的,她生在了一个开明的官宦之家,父亲李格非在朝为官,却不古板。女儿不愿意学习女红缝缝补补,唯独喜好读书写字,吟诗作赋。换作其他人,至少在那个年代,极少有父母同意女孩子如此做法。

李格非不仅遵从女儿的意愿,而且还亲自品读她的作品,为其指点。深受父亲的影响,李清照一直以来都对书卷充满了兴趣,她整日待在书房里,不停的提升着自己。

偶然的机会,李清照追随父亲移居到了京城。在那里,有如梦的繁华,有无数的文人雅士。她见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浓厚的学习氛围,到处都有太学的学生吟诗作赋。她走在街头,虽无意显露自己的才情,却因自己无心之举,再给弟弟解释门神典故中名动京城,一时间芳名远播。

这时候,李清照的母亲开始担忧,觉得女儿家家不能总是抛头露面,走街串巷。还好,她有一个开明的父亲,李格非并没有因此事而阻拦女儿的生活,相反,他以此为荣。

在外人看来,如此的教导女儿是不对的,为此李格非招来了不少冷眼与嘲讽,毕竟,这仍是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许多陈旧酸腐的规则扔横亘在这里。他不在意,有李清照这个女儿,实乃人生幸事。

来到京城后的日子里,李格非亲自为女儿购置了不少适合她读的书籍。并且告诫女儿,在文字中要做到感情真挚,不迁就,不矫情,以此为基础,不断锤炼,写出真正佳作。

所以,李清照的诗词大都平白易懂,感情真挚,让人读后如同身临其境般,引起共鸣。

如若不是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了,有着一个通情达理的父亲,想必会误了她一生的才华,古代历史中也不会出现这样一位才女。

一个家庭,父母是儿女们的第一位老师,言传身教,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孩子们的成长。我们不期望有一个天才儿女,但至少我们玩学着去遵从孩子的本心,让他们快乐的成长。给他们一个可以安心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家庭环境。

有时候,传统的东西并非是全对的,在大部分人看似不可为的行为,有可能是另一扇成功的大门。一个人,只有对某一件事情感兴趣了,才会有充足的动力去学习,才会主动的去实践,才会用心发现体会,才能做的更好。

通过多次对我姐家俩孩子辅导功课的经历,我感觉孩子的成绩好坏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也没法去界定一个孩子是否聪明,是否更优秀。每个孩子都有其独有的东西,只要成绩不是太差,只要他在学校在家里获得了快乐,我们又何必非得要求他们考高分呢?

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放手,做个开明的父母,没准儿女们可以在别的地方收获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上,试问谁为千古第才女,李清照当之无愧。 在理学当道,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宋代,李清照凭借数量不多...
    蒙湘阅读 3,798评论 8 43
  • 说起李清照,很多人可能都是和我一样的印象:中学课本里那个“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悦来成长阅读 2,314评论 3 20
  • 有人说 诺言注定会随风而逝 虽然铿锵 尽管甜蜜 多年以前 听过 也说过 经年之后 记起 又忘记 什么永不会消失 许...
    山药粥阅读 304评论 0 0
  • 上周三晚上,因为要开个会,所以去了城里。开完会结束,8点多了,打了专车回家。 一上车,传来一个音符,我立刻说:“张...
    周洋_图乐园阅读 781评论 5 4
  • 01 周末给孩子检查作业,有道数学题错了。先让她自己检查,认真核对解题过程后,一脸无辜地看着我,没错啊;责其复查,...
    禅猫痴语阅读 98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