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其实是在讲阿德勒的心理学,通过对话的方式很容易让人看懂。
提到阿德勒就需要了解弗洛伊德,二者都是心理学大师,但是他们的观点并不相同。心理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属于科学,因为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但确实可以帮助人们,治疗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简单来讲,就是你当下的问题,是幼小时受到创伤导致的结果。因此需要找到你小时候创伤的事件以及当时的你个人受到创伤的原因,才可以疗愈。
阿德勒的心理学更多认为你当下的问题跟以前无关,只是你当下有这个“目的”,才采取了这行为,历史事件只是你用来遮掩这个目的的素材,你当下的行为与你自己的选择有关,而与中立的事件无关。
举个例子吧。
有一个人,脾气很大,当跟人沟通时,只要是不合心意便吼叫着沟通。
如果是弗洛伊德,可能认为是幼小时,家庭环境父母经常比较语言暴力,导致此人受到创伤,所以长大后他也同样用吼人的方式沟通。
如果是阿德勒,可能认为“吼叫”就是这个人的目的,这个人就是主动选择了用吼叫这个方法来沟通,因为他不知道还有其他更有效的沟通办法,那么如果让他知道了有更好的办法,剩下他吼不吼叫就是他自己选择的事情了,我们可以让他知道是他自己选择了吼叫,跟他童年创伤无关。
我个人更喜欢阿德勒的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理论虽然没有问题,但是我认为缺少了人的主观认知这个重要因素。
如上述例子,早年家庭环境父母经常暴力沟通,这是一个“中立”的事实,但是不同家庭的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会觉得只有这样沟通是好的,长大了也这样;有的孩子可能会认为这样沟通不好我不喜欢,长大了反而会平和沟通。
因此,弗洛伊德提出 由于事件A导致了病人的创伤并不准确,其实是,事件A + 病人的观念B 导致了病人的创伤。但是病人的观念B为啥不一样呢?从佛学角度,我认为这可能就是业力的作用吧。但是我们认识到了我们存在这个观念B,那么就可以主动积极的选择改变观念B,那么事件A的意义就可能完全不同了。
继续说这本书。
被讨厌的勇气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1. 阿德勒的目的论,让人眼前一亮,可以积极的解决自身的问题。
2.阿德勒的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我们是否有勇气去重新选择对事情的新的认知
3.阿德勒认为一切心理问题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最终的解法是要利他,如果怀着一个利他的心,每天都活在当下,那么就会收货人生的幸福。而不能以利他心出发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各种复杂,从而导致个人的不幸福。
总之,被讨厌的勇气,可以看出阿德勒的心理学有几分佛学、儒家的影子,也跟稻盛和夫敬天爱人,利他的思路不谋而合。可能大智慧都是相同的吧,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