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是一块拼图,认识一个人越久越深,这幅图就越完整,但它始终无法看到全部,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谜,没必要一定看透,却总也看不完。”或许,我们都无法完全看清一个人,更无法真正懂得一个人。我越来越发现,原来这世上最难的是读懂人心。总以为能看透许多人许多事的我,渐渐发现,那些世间冷暖并非是自己所想的那样。
《晓云》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夏晓云,一个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骨子里带有淡淡忧伤的女孩。也许是单亲家庭的原因,晓云性格很内向,心思很敏感。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里,晓云总是幻想着能拥有一段至纯至美的爱情。但是,令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是,晓云的爱情是与一个已婚男人开始的。作为一名教师的晓云爱上了自己学生的父亲—梁思敬。这样的爱情似乎让人一眼就能看到结局。我想,即使他们有过甜蜜的过往,到最后也只会化为泡影。因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的爱情不堪一击。
古继堂曾这样评价《晓云》:“林海音的小说既是一柄刀,也是一幅画。说是一柄刀,是因为它以锋利的刀刃刺入了封建婚姻制度的要害;说它是一幅画,是它清晰地以一个个画面,展示出了具有浓郁时代特色和文化意蕴的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婚姻和风俗样态。这种样态,既是大陆的,也是台湾的,是全中国的,它是中国特定时期婚姻和风俗文化的整体体现。”读完这本书,我深以为然。
我想任何作品都是有感而发,我很好奇作者林海音究竟经历了什么,何以写出这部作品。通过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我发现这本书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身为一名女性作家,她洞悉社会上女性的婚姻现状。于是,她用笔来书写“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女性的爱情婚姻问题。她近乎固执地游戈于这一领域,不断地挖掘、探索、思考,努力地从爱情和婚姻这一面古老的镜子里,反映历史的变迁与时代风云的起落。
那么,就让我们翻开书的扉页,跟随作者的思绪,共同体味这段随缘而散,只适合尘封的爱情吧。
一个星期日,晓云来学生晶晶家里做家教。那时,门是虚掩着的,晓云推门而进。她看到道上正站着一个人,半侧面对着花池看,他穿着那件她认识的——花条缎子晨衣。这时,晓云停住了脚步,犹豫着要不要从思敬身边走过去。因为他们还未经人介绍,这样的见面难免会让人有点不知所措。发现晓云后的思敬,有些不自然,便叫出女儿晶晶来躲过这尴尬的场面。
思敬和晓云的初次相遇,看似是作者漫不经心的一笔,实则为他们的爱情走向埋下了伏笔。这猝不及防的遇见,让他们闯入了彼此的心里,并成为了彼此心里最深处的牵挂。
以后做家教的日子里,晓云总是默默地观察着思敬。日子久了,思敬就像一颗种子,深深扎根在晓云的脑海中。她无法控制自己对思敬的想念,更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我想,晓云对思敬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尤其在晓云得知,思敬的婚姻是由家庭包办,没有爱情基础的时候,她对思敬的感情更加浓烈。
看到晓云对思敬如此痴迷,我不禁想知道思敬对晓云是否有着同样炙热的爱?我迫不及待地接着往下读。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思敬要送晓云回家。得知这个消息的晓云,心花怒放。因为她终于可以有机会接近自己心爱的男子了。
在漆黑的街道上,他们并肩而走。一阵凉风袭来,晓云不由得翻转身体,缩起两肩,倒走了两步。看到晓云发冷的模样,思敬脱下自己的外套,停下脚步,为晓云披上。这件还带着思敬身体热气的衣服,给晓云增加了一份淡淡的温暖和一种莫名的神秘感觉。
看到这里,我想晓云内心那种神秘的感觉,应该是对思敬的依恋。从小只有母亲关怀的晓云,缺失父爱,更没有安全感。思敬的出现,激起了她恋爱的欲望。思敬的关怀,给了晓云从未有过的心动。
回到书中,几天后,晓云得知自己的小说《白鸟之死》经过思敬转发到了期报上。这是晓云的第一篇作品,对晓云来说意义非凡。除了作品被发表而感到喜悦外,晓云内心还有对思敬的感激。
那天晚上,在晓云从思敬家出来准备回家时,思敬跟了过来,并主动要求送晓云回家。一路上,两个彼此有情的人向对方倾诉着自己的心声。在离别之际,思敬携着晓云的手,轻轻地摇甩着。思敬的手是温热的,他手里的那股热流直浸到晓云的心底。我想,晓云的心应该都被暖化了吧。有思敬在身边,晓云不再孤单,心也有了栖息的地方。而思敬有晓云在身边,他可以真正地享受爱情的甜蜜。
有着同样忧郁的性格,同样孤独的灵魂的思敬和晓云,很快就变成了密不可分的恋人。他们经常在山丘下约会,在石凳上回忆过往,在星空下畅想未来。爱情的甜蜜,似乎治愈了两个人从前的心伤。他们彼此依靠,相互取暖。
看到这里,我思考着他们走到一起的更深层次原因。我想,虽然思敬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是那个家庭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在那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里,思敬感受不到丝毫爱意,所以他是孤单的。碍于现实,思敬才迟迟没有结束这段婚姻。但在遇到与自己灵魂相契合的晓云时,思敬选择放弃那段无法挽回的婚姻,追求与晓云这来之不易的爱情。
再回到书中,思敬为了永远和晓云在一起,打算与晓云共赴日本,开始自己崭新的生活。但是,晓云因为顾虑到自己的母亲,迟迟没有给出思敬明确的答复。我想,在那个时代,追求婚姻自由的人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因为在那个封建礼教尚未消失的社会,思敬选择私奔的决定是无法被人们接受的。但深知这一点的思敬还是决心跟晓云去日本,在他满心期待地打算与晓云离开这里时,晓云的犹豫不定让思敬动摇了自己的心意。于是,思敬便选择独自飞去日本。
几天后,晶晶的母亲来找晓云。她一改往日的温柔形象,把一个白色的薄薄的信封,推到晓云面前。原来那里面是一张一万元的支票。她还告诉晓云,她明天就要和晶晶去日本找思敬。
这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啊!梁太太早就知道了晓云和思敬的关系,但她却故意不戳穿,到最后才给晓云一记重击。多么有心机的一个女人啊!我心里默默想着。而她给晓云那笔钱,实际上是在羞辱晓云。在她的眼里,晓云是为了思敬的钱才选择破坏自己的婚姻。我想,此时晓云的内心肯定是满腹委屈。不能跟思敬在一起,心里本就留下了一道创伤,而梁太太的举动又把那道伤口撕裂开来,晓云已被爱情弄得满身伤痕。
然而,现实从不会同情任何人,即使在你悲痛欲绝的时候。在晓云还没从梁太太这件事缓过来的时候,另一件事又给了她一记重击。
回到家后,晓云无意间发现了一封信,而那信是思敬临行前写给母亲的。读完信后,晓云才明白原来母亲之前去找过思敬,她告诉思敬自己并不想让晓云出国。考虑再三的思敬决定放弃晓云,他在信中这样写到“您说俞君年后可返国和晓云结婚,那时我也许会返国述职,并且参加晓云的婚礼。一切都可以为晓云,请夫人放心,我不会来信或有什么行动缠绕晓云。”
看到思敬的话,晓云的心在滴血。晓云为思敬没有彻底了解自己而心痛。临行前,晓云不去见思敬,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而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思敬。而思敬不知道的是,晓云心里早已准备放弃她在这里的一切,与他私奔到日本。
也许,是思敬对晓云的怀疑,让两个彼此相爱的人从此天各一方。也许,是两个人在爱情面前有太多的顾虑,让本来靠近的两个人渐行渐远。也许,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下,他们注定只能成为彼此的回忆。
读完这本书,我回忆着古继堂的话。晓云和思敬虚无缥缈的爱情,像是晨起时的露珠,有纯洁无暇之美。可是,当被现实的光照射时,他们的爱情也随之蒸发。
在林海音的笔下,女性是绝对的主角。她们在看似坚强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敏感脆弱的心。因为她们对感情的过分注重,对爱情的奋不顾身,所以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
或许,人生在世,有些爱,注定只能埋藏在心底,痴念成殇;有些人,注定擦肩而过,只能默默目送……
惟愿,世间每一个为情所伤的人,能抚平心底的伤痕,能在烟雨红尘里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