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同事聊天,忽然话锋一转,其中一个同事的质问或者说指责的语气,扰动了我的情绪。因为这是突入起来,猝不及防的情况,我瞬间反击。当然,文化人嘛,反击地有理有据,当然是赢了。说完那些话之后,我想起了《人性弱点》里面的一个个理论,比如:不要直接否定对方,谆谆善诱,让对方得出结论......
可是,当情绪来临时,一切的理论都烟消云散了。安静下来,我回想了一下,当时,如果能否及时运用《人性弱点》里面的观点,对方会舒服很多,也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并能让对方接受我的观点。可是,当时被情绪控制的我,再次重复了自己一贯以来的反应模式和防御机制,就是大义凛然地否定对方,摆出大道理和信息优势,致对方于劣势。对方当然是哑口无言了,可是,对方能开心吗?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我的观点吗?所以,学习了理论,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确实需要训练的。
《人性弱点》里的理论运用,特别是猝不及防的情形时的运用,往往是对第一应激反应,应激模式的考验。因为,当对方否定自己的时候,我们也处于人性的弱点之中,立即的反应模式是进入防御机制,这是很正常的。问题是,如果我们能及时得觉察到自己的模式,及时叫停,冷静三秒,然后,再运用学到的理论呢?
理论需要学习,更需要训练。所以,觉察自己的模式,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能够把学到的理论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功用,否则,书读的再多,哪怕嘴上吹得天花乱坠,不去运用,理论还是别人的理论。
从此刻开始,在沟通中,觉察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模式,先处理情绪,再运用理论。当然,此处处理情绪也是有一套理论的,那就是身体的感觉。
运用理论也是需要训练的,一个理论从接触到成为自己的组成部分,是需要多次的运用,总结,感悟,升华的。绝对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这个应用掌握过程却真正是非常重要。所以,读书,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运用理论的能力吧。
走出去,与人接触,与人交流,去解决问题,在沟通和解决问题中应用理论,并且注意总结理论应用过程中的问题,感受,感悟,升华。随着自己吸收的理论知识和认知的提升,也许每次的理论应用过程的感受和效果都会有差别,那么在差别中我们能得出些什么呢?是否需要新的知识的注入去解释呢?是否有其他的理论知识可以应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