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作者对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没有偏爱,因为每个人物都必须成为TA本身的样子才符合现实多样性,才能共同推动情节发展去让作品走向一个合乎情理的结局。
看到很多读者们和我一样还会因为对书中几大主角的喜好不同发生争论,感觉挺有意思但却背离了老师讲课的原意。因为我们读书就是要深化对人物性格的认识,看到别开生面的东西,不被一己之见蒙蔽,现在既然来听课就要先放空自我去接受引导和交流,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跳脱出个人好恶分析角色之所以如此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以及性格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笔者的确更加倾向于宝钗、袭人的处世方法,认为宝玉、黛玉、晴雯是以自我中心有性格缺陷的人,但这些都是文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啊,老师也有理有据进行了论证,尽管我更喜欢黛玉,喜欢她的文思才情、敏锐心灵和一往隽气,但我也接纳她有性格缺陷这一说法,这两方面是无法割裂相互依存的矛盾体。宝玉更不用说了,我们喜欢他真性情、有情义,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家族继承人,缺乏时代赋予男性的担当意识,随着年岁增长儿时的憨顽可爱都成了懦弱草包的表现,形同李后主。
至于袭人,因为心眼实所以温柔敦厚,我感觉没啥可称赞的,因为这种性格是天生的不是后天通过努力塑造的。宝钗的确是君子(人为修炼出来的),用儒家文化修身养性安顿身心,同时吸收了正统文化中的功利观,为了承担家族甘愿约束自在随性的本我,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虽然让人喜欢不起来却值得佩服。总之,这些人物各有千秋也各有局限,在衡量标准不一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分出优劣,所以争辩没啥意义,我们要做的是在当下这个尊崇自由发展和个人意志的社会,保留自己稳定的判断准则选定一种理想人格并为之努力。如果可能的话,以圣贤为楷模,提倡通过后天修养构建完整自我,自然会倾向于宝袭二人,无可厚非。
我们没做过学究,理解事物大多时候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推断,但经验只能表达我们已知的而无法触及未知的,所以我们应该尽量保留成见尊重前辈的成果。期待通过这一系列阅读更新知识基模,发现新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