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浅析】
1、佛法或者说悟道没有顿渐之分,但对一个道理的明白还是有境界层次的差距,如同一个人懂得小学一年级的道理不一定懂得大学的道理。这就好比人性有笨拙、利钝,闻道一定是有先后。
2、但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一道题会了就是会了,不会就是不会。没有渐渐地明白这么回事。没有顿渐之分,但有悟道快慢之分。悟,懂了,就是共鸣、默契。
3、禅宗的修法着眼点: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1)无念,不执念,无妄念;无相,无妄相;无住,不着相,不住相。
2)虽然你的包好,宾馆(臭皮囊)好,等等,我不否定。但我喜欢我这个,贵、珍爱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3)人生无常,宾馆总是要退掉,活在当下,如寒潭鹤影,来则应,去则不留。潇潇洒洒,多好。
4、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1)说的多好!我有一个姐姐,就是这样,总是善于清零!什么乱其八糟的事儿,晚上睡一觉,全没了!绝不留在心里。
2)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难道不应该这样吗?真人!确实前世多少辈子修来的上根之人。
3)学会放下对你不公、伤害的,因为你也有太多别人帮你的时候。何必计较呢?生活不总是那么糟糕,还有那么多的开心欢喜不是吗?!
4)所以说看一个人对快递员、外卖员、服务员的态度,便知人品;看对甲方的态度便知屈伸。人生在世,不是在做甲方就是在做乙方,何必互相难为。
5)何人伤汝?何人垢汝?何人缚汝?全看你自己的心量大不大!心不要太急、太在意。多少年后看,多大点事!八个字:屏息诸念,勿生一缘。天底下没有实相,只有心相
5、六祖进一步解释无念。无者无二相。即分别心,顺逆、利害、得失、苦乐、福祸、成败,一对一对。
1)这就二了。而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努力去做、去争取就好了。
2)人生应该有目标,但不把目标当成人生的全部。
3)至道莫难,唯恐拣择。但莫纠结,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壤之别。
6、如此真如起念。真即不假,如即不倒。如其所示,如其本来的领会,就是如如。否则,六识当下即坏。比如,私欲无错,但过了真如,贪欲便不对了。
7、佛老相通。老子更反对二,抱一为天下式。福祸相倚,有无相生,有利必有弊,有弊必有利。凡事一体两面,破二元对立,才能自性清净,自性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