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了追寻到自己的圣贤之梦,他继续走上了儒家的立己达人之路,阳明28岁之时,举进士出身。
而在官场之上,王阳明其实也在不断的追寻自己心中的圣贤之道,这一次王阳明开始探索起了辞章之学。对阳明来说,他成功地离自己的志向越更近了。因为在举进士之后,他便有了一个平台可以施展自己的立己达人之理想。但是他在修习词章之学的过程之中,他对自己的行为又一次否定了,因为阳明认为词章之学只是用华丽词藻堆砌的空虚文案而已,他没有办法使他抵达更高的境界。在王阳明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将辞章之学修习至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可以说在阳明每每否定一个论点,或者一种“术”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将这个学问给摸透了。也正是因为他点透了这门学问,他才能够去否定他,去找到他的问题所在。这一点是很厉害的。
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去否定一些事情,但是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的领悟这件事情背后的道理。而这种否定其实也是浮于表面的,我们可能对自己的观点并不坚定。
在王阳明自己否定了词章之学之后,他并没有停下自己追寻圣贤之梦的脚步,接下来的一步王阳明便跳入了道法的大门。
跳入道法之门的第1步,王阳明开始修行起了导引术。但是导引之术也没有使王阳明停留很久,很快王阳明自己便也意识到了这导引之术其实就是一些播弄精神的小玩意儿。即便当时王阳明已经能够达到一个未卜先知的境界,他仍然对这导引之处并不满意。因为王阳明的志向并不在于成为一个小道士或者成为一个算命先生,他想追求的仍然是那个圣贤之道。随后,欧阳明便又放下了导引之术,独自修行,去寻求起了道家的“道”。如果王阳明能够在道家的路上走的更长,或许之后我们就无法听到那震惊天下的理论了,可是王阳明在修行的过程之中,他再次发现了道家的不足之处。王阳明认为道家的六根清净,断绝七情六欲是有违人性的。因为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携带着与亲情血缘的羁绊。当我们失去了这些羁绊之后,我们便更没有可能从个人之仁外推到整个天下了。当我们断灭了种姓之后,或许我们就与那些在地上跑在天上飞的飞禽走狗们无益了。
在领悟到这点之后,王阳明便选择了回归尘世。在回归城市之后,王阳明又对佛家的义理起了兴趣。而王阳明其实也在佛家这条路上钻研了许久。而在他修行的过程之中,他又一次领悟到了佛家的不足之处,与道家一样,他们也失去了属于我们人性的七情六欲。在修行的过程之中,我们没有办法去思念自己的家庭,没有办法去怀念自己的朋友。而这种修行使得我们与外界的关系完全的被阻断。似乎我们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完全失去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而这一点与道家的断灭种性很相似。所以事实上在王阳明追求其他的制造的过程之中,他仍然念着的是儒家的仁道,他仍然想着的是儒家由近及远的立己达人的过程。
也就是在领悟到这点之后,王阳明便返回儒家继续去钻研。
而后来王阳明又认识到了与他志向相同的湛甘泉为好友,他们二者在推行自己心中的圣贤之志。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因为当时流行的格物之理已然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了,这两位年轻人还没有能力去辩倒这一学说,他们还没有真正的追求到他们向往的圣贤之道。也许也是王阳明的朋友,实在是太少了,在研究如何接近圣道的路上,他总是孤身一人。
在后来的人生中,王阳明在身体力行的去实施自己的圣贤之道。在戴铣被打入大牢之时,王阳明即便明白自己可能成功的概率极其的小,但是他仍然要去做。而他为的其实就是让自己的心安,因为他看到了这大臣的冤屈,所以他必须要选择出手帮助。或许他不帮助戴铣的话他可以在这官场上走的越来越高,但是若王阳明袖手旁观下去,他这一生可能都会在愧疚中度过。因为王阳明一直去行的是他内心中正义的道。
意料之中的,王阳明也入狱了。但是他并不会感到后悔,因为他早就明白自己这样做的后果。而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他没有办法改进当时的环境,他没有办法改变八虎之乱的现实,在这种时刻,王阳明能选择的就是去去尽力改变他能够改变的部分。
但是后来的王阳明其实对自己的这种行径再次有了质疑:他不明白,如果他就这样一死了之,真的能够成为圣人吗?
在王阳明的这段生命历程之中,他遇到了很多挫折,遇到了很多条死路,可以说他追寻圣贤之道的路是极其坎坷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也正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放弃才成就了中年时期的他。而我们在追寻自己内心达到的路上会放弃吗?当我们前途无望的时候,是否我们就会就此消沉下去?在我看来生命的时间很长,或许我们会花大半生的时间去追寻自己心中的真理。但是所谓“朝闻道,昔死可以”,若我们的生命真正的有一刻能够触及到大道,那么我们就不枉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