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释】
天长地久,天地能够长久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本身,能够在运行当中,不去强求自己的生存,然后才能够长久存在。因此圣人总是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淡,放在身后,越是这样做,结果自己成为了首领,不看重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身体、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够使自己的性命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所以这样做反而有助于他实现自己的目标。
老子用非常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说明了利他(后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统一的。越是刻意追求利己,为自己精心打算,机关算尽,反而会适得其反,得不到发展。在利他的原则之下,大家都做利他的事,可能会在帮助别人发展的路上,自身得到发展,得到更多的帮助,反而会有助于自身利益实现。
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有些人心眼小,很是自私,对于别人处于封锁状态,别人的求救和请教,冷眼相看,置之不理,不肯轻易帮助别人,天长地久,成了“孤家寡人”,身边没有一个能够帮助自己的人,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周围的人没有帮助的想法和行动,慢慢成了一个独行客。合作是当今社会必备的基础态度和能力,没有合作的决心和原则,不能“成其私”、更不能“成其大”。越是一心追求的东西,可能会适得其反,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目的性过于强烈,手段选择上必然出现问题。
有些人,平时对于身边的人乐于助人,经常伸出援助之手,热心肠,正如儒家所说“为人谋而不忠乎?”——竭尽全力帮助应该帮助的人。当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很多人挺身而出,常常使难于登天的事轻松解决。
一位称职的领导在管理上不能有私心。如果存在私心,一心想将物资据为己有、把荣誉纳入自己的腰包,无视管理的规章制度,处处为自己寻求方便,人才任用上处处安插自己的亲戚和好朋友,并没有根据德行和才能人尽其用,物尽其用,到头来必然引起人心的混乱,管理的失败。所以说只有“后其身而身先”处处、事事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做制度遵守的模范,无私成就其私。
周武王向姜太公请教的一番话,可以看作“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在”的最好注解。
一次,周武王向姜子牙询问治军之道:“怎么才能让将士们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让他们听到进攻的鼓声就兴奋,听到撤退的鸣金就不高兴呢?”姜子牙回答说:“身为将帅的有‘三胜’:第一,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摇扇、下雨天不遗挡,与手下士兵同甘共苦,这就叫“礼将’;第二,翻山岭、行走于泥沼之时、冲锋陷阵当头,跑在士兵的前面,身依力行,身先士卒,这就叫‘力将’;第三,安营扎寨之时,全军的帐篷还没有扎好、全军的饭漫做熟的时候,能克制住自己的私欲。不先休息吃饭,这就叫“止欲将”。一个统帅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就算敌人站在城墙之上发射密如飞螳一般的素石,你手下的士兵也会毫无畏俱地攻城。
老子本章的观点和后面好多章节的观点相类似。例如第八章“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十章“生而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三十四章“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等等。这都有非常相似的观点。特别是第八十一章的这个观点,可谓本章观点的延续和有效补充。完美诠释了道家观点:利他与利己、争与不争的哲学原则。
当你无私奉献的时候,你是一名强者,表面上损失了利益,实际上在别人眼里,你这个人很不错的,肯定会给你很多机会,让你获得更多利益。或许老子要说的是无私是手段,成就是目的。利他是手段,利己是目的。不管如何,坚持无私,坚持利他,这个世界的人们都在做利他的事,肯定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