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该如何应对孩子成长期间,必须经历的诅咒敏感期或脏话敏感期?
如何修改和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
【案例】
1、4岁的孩子与爸爸玩耍,忽然间就对着爸爸左一巴掌右一巴掌打过去,爸爸制止后,孩子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邻居看到后笑着问“这孩子是亲生的吧?”
2、13岁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受社会影响比较大,有自己的想法,心理却很脆弱,很多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敢大声地去对孩子说话,生怕一句说不好,孩子很容易就闹情绪,搞出点什么意外来。有些脾气火爆的家长按捺不住,直接会选择狠狠批评。这就造成:要么不批评要么一顿猛批。
【解析】
通过“批评”让孩子改变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得回归到一句话:没有好感受,就没有好接受。
在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2-3岁)其实是理解不了太多的说教,只有你给到他“好的感受”他才能有所“接受”。
如上面第1个案例,爸爸可以拉住孩子的手,一边用孩子的手抚摸自己手,一边跟孩子说“宝贝,你是不是很想跟爸爸玩,喜欢爸爸,来一二三摸摸爸爸的手,好的,再来一次。”如此反复几次,让孩子慢慢学会、慢慢感受。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大肌肉群的敏感期,身体上的肌肉处于发育的状态,头脑有意识“我想碰你”,但他理解不了“力量有多大”,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让孩子有所感知,要训练他有这个概念。但如果此时孩子处于暴躁、狂踢、猛捶,完全不受控制的状态,此时的爸爸就要采用“脸笑、声音软、手要硬”的办法。”硬“是指什么呢?就是把孩子的手脚先控制住,在孩子的肩颈处(肩井穴)轻轻地按压,让孩子有一点点酸痛感。原因是让孩子的血液迅速提升,通过的多巴胺和血清素,使孩子大脑产生丰富的好的感受,此刻孩子才能很好地记住大人的指令。也可以轻轻按压孩子的手肘处(曲泽穴、尺泽穴等),也是促进血清素直接上涌,效果也是一样的。
而第2个案例,对于青春期的孩子采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0-6岁要陪伴,7-12岁要教练,12岁之后只是朋友。3岁前是培养智商,7岁前是培养情商。前面做的不够好,青春期的孩子其实更难去改变。
从小说起,对于3岁前的孩子,采用的方法是“脸笑、声音软、手要硬”。3-4岁的孩子也会处于诅咒敏感期,也就是讲脏话,他其实不是为了骂人而骂人,他意识不到自己语言有什么样的力量。他只是把这个当做一种“武器”,想通过这种“武器”看看大人有什么反应,当看到大人有很大反应的时候,孩子的心里就觉得自己很有力量、会洋洋得意。
所以要通过温柔的触碰、轻柔的声音去告诉孩子,你的这句话是不好的,妈妈一点都不喜欢,如果你喜欢妈妈、喜欢爸爸,那你应该说“我爱爸爸妈妈“,如果你想跟哪个小朋友玩,你可以把自己的玩具分享出来,邀请小朋友一起玩。
对孩子要有耐心,帮孩子形成条件反射,慢慢地养成习惯了,自然而然的就把坏毛病给改掉了。6岁前孩子几乎犯的所有问题,都是要这样修正和调改。越是骂他,越是想一下子让孩子改掉错误,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而到青春期的时候,孩子的问题就更多了,有些还会出现自残、跟父母对抗。甚至之前有报道称一个12岁男孩子拿刀砍了妈妈的脖子,理由是孩子说他讨厌妈妈,妈妈一下班就骂他,骂他没有用,甚至会用棍子打他。
父母跟青春期的孩子采用“对抗”的方式是没有用的,应在孩子情绪好的情况下,坐下来一起商量“我们以后要建立什么样的的规则”。跟孩子在一起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足够的空间、规则一定是互相制定商定的。
大人要明白:
1、如果孩子犯了错,事先没有清晰地制定规则,那是我的问题。
2、如果孩子犯了错,如果他没有亲自有机会参与、商量、制定这条规则,那是我的问题。
3、如果没有清晰的奖励和惩罚规则,孩子犯了错,还是我的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要花心思去参与的,孩子才会去配合,否则孩子很多问题都理解不了什么是“边界”,犯了错也不知道“这是错的”。如果在青春期理解不了“边界”问题,以后到了社会上,那后果可想而知。
【科学原理】“三明治法则”
好比有人受伤了,腿部隔开了一个口子,中间的肌肉有坏死的迹象。第一步是“给麻药”清理创口,第二步“精准开刀”剔除不好的组织,第三步“缝合”。
对于孩子也是同样道理。
1、微笑接纳。
如果孩子动手打人的时候,可以说“宝宝很了不起,有力量了,可以保护爸爸妈妈了,好棒啊。
2、笑着建议/批评/改正。
(1)把“要求”换成“请求”。例如,爸爸明明是要求孩子以后不许再打人了,可以这么说:“我希望你以后想表达对爸爸的爱的时候不要打爸爸了,可以吗?”
(2)把“命令”换成“商定”。例如,要求孩子把东西放到原位,不要说“你以后不可以把东西随便乱放在这里了”,可以说“我们以后不要把东西放在这里,放在什么地方你觉得合适呢?”
(3)严格带着温度。例如,我们想让孩子赶紧穿衣服,我们可以说:“我们能在1分钟之内把衣服穿好吗?要不然会被冻坏的,妈妈很担心你。”而不是说:“你赶紧把毛衣给我穿上。”
(4)批评不带情绪伤害。例如,孩子很想吃糖,妈妈却不让吃,妈妈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吃糖,可是吃3颗糖牙齿会坏掉的,今天你已经吃了3颗了,明天再吃,好吗?宝贝,妈妈很爱你哦,但是不能允许你今天吃超过3颗糖哦。”妈妈明确拒绝了孩子的行为,但依然是微笑着的。
3、表达感受和希望。
再回到孩子打人这个例子,可以直接说:“宝贝,你这样打爸爸,爸爸很疼哦,我希望你下次有想法想跟爸爸说的时候,要轻轻地摸三下,可以吗?像这样一、二、三摸着爸爸的手背。”语言中让孩子知道自己行为给别人带来不好的体验,也知道正确的做法。
4、幽默缝合。
“ 宝贝很棒哦,你是超人吗?”用一种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缝合”了先前的引导行为,让孩子从内心接受一切。“幽默”是一种“利器”,跟青春期的孩子更是这样,一定是先做孩子的朋友,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跟孩子交心,从而真正去帮到孩子。回想起我们自己的青春期,父母说什么的时候我们也不一定爱听,尤其很多父母是老师、医生、警察的就更有印象了,由于职业的关系带着很大的严肃性,从小到大父母管的多,要求也很严格。之前有一个当老师的朋友跟我吐槽说:“她能教育好班级里几十个孩子,却教不了自家的一个孩子。”
爱和规则,爱先行,规则其次。当孩子爱你、关系好的时候,规则才有效。
【总结】
对待孩子,永远是“脸带着笑、声音要软、手要硬”。笑着批评、笑着建议、笑着改正。微笑给人富有感染力,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态度好的话一切皆有可能。
处理好孩子的问题,无疑会增进亲子关系,对于夫妻的亲密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