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四 3月16日 持续分享第246天
又一个周五了,意味着焦点小屋欢聚的日子到了。小屋的成员大多都未曾谋面,但心与心的距离却异常亲近。常参加读书会的伙伴,已经具备了听音识人的能力。真心佩服每一位坚持下来老师,我相信岁月无言,但不会辜负认真生活的每一个人。
今天我们共读的内容是《建构解决之道》中关于“关注晤谈过程与当事人非口语讯息的同步”这一部分。伙伴们的带读、讲解、答疑、解惑,真的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让我领略到什么才叫把书读“透”。这一点我深受启发,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常常速度很快,但往往囫囵吞枣,很多知识一知半解,可意会不可言传。跟着大家一起,放慢脚步,领略每一处风景,才发现这本书虽然读过,却错过了那么多。
在细读的过程中,我对书上“SFBT不会依赖非口语行为对当事人作解释,或进行咨询关系的分析与探索,反而是参考当事人的非口语行为,确认对话是否有捕捉到当事人的知觉或是可能性的征兆,进而继续修正提问问句或反应的方向”这一段话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请求别人“抓痒”的经历,特别是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衣,当后背发痒时,只能寻求他人帮助。我觉得“咨询”恰和“抓痒”有的一比。求助者知道自己哪难受,(甚至也不能确切的知道自己到底哪难受,只能说个大概的位置),但助人者对他人的难受并不能感同身受,只能通过求助者的描述以及她的非语言信息判断求助者大概哪里难受。但是如果没有太多抓痒经验的助人者,往往并不能一抓就中,只能是在与求助者的互动过程中不断的试探、修正自己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求助者的非语言信息固然重要,但并不能成为助人者的关键信息。我们只能通过求助者种种非口语行为的信号判断自己是否找对了方向,是否正在接近求助者的“痒处”。如果我们主观臆断,仅仅凭借非口语信号,就断定此处是求助者的“庠处”所在,然后果断行动,往往会因为助人者的“自以为”不仅无法解决求助者的自己难以触及之痒,反而还会造成他们被抓的生疼。所以,求助者的非口语讯号仅仅是他们提供给助人者一个可以观察到的助人者是否正在朝向他们期待的方向进展的外部信息。因此说,SFBT参考当事人非口语讯号,但更看重语言运用。
特别欣赏朱老师说的那句话:书越读越薄,但也可以越读越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