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3日 周一
什么是讲课?
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师生,生生之间最亲密的理智的接触的事实。它是一种刺激、指导儿童思维的场所和时间。不是引证,反复,反复叙说的复述。复述和记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对于反思思维只是一个偶然。
一、指导的阶段
1、赫尔巴特教学法分析
听课过程的五部分:准备、演示、比较和概括、运用。
准备就是提出问题,激发联想个人经历。已知的知识为未理解的事物提供了依据。因此,只要学生将这些认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认识事物的过程就会变得容易。
准备阶段在提出学习目标后结束。旧知识变得活跃,新知识也“展现”在学生面前。
获得准则和概念,将非本质去除,概念显露。如河流和小溪的例子。还可以将概念延展到其他河流如泰晤士河。
2、五步教学法与完整思维训练的阶段相似处是什么?区别是什么?
问题的出现—观察调查事实—解决弄清楚问题—形成合理的假设或猜想—在新观察和实验中应用来检验。都是演绎和推理过程。
区别:赫尔巴特法没有提到困难、差异,例如整个过程中的起因和促进因素。导致在处理思考时就变成了获取知识的行为,而不是拓宽思考的行为。
3、杜威认为,讲课是否需要统一的程式?
五步骤这个过程具有逻辑性,表达了一个人在理解了这个主题后作出的调查,而非学习的过程。是统一的直通过程和增补的关系。涉及到了备课过程中的要点,但没有描述实际的教学过程。
缺乏教学准备,课程会随意。课的成功依靠灵感,而灵感缥缈虚无。
准备有助于形成一个严格的秩序—教师的检查学生课本中的确切知识。
教师需要将一个主题调整为对思考的培养,不是掌握一个主题。前面的阶段指出来了教师是一个主题应该提的问题。学生要准备什么,那些经验可用,那些知识可用,怎样利用,注意力在哪,联系那些事例,用什么指导?
五个阶段加上更多的依据学生对各种观点作出的反应考虑问题,这时,教师就能够更好的指导讲课。
因此,他认为为了保持一种智力上的秩序,必须依据一个统一的方案,利用任意一个学生的反应来讲课。无论这个反应对错与否。
或者,提出一些事实,激发学生思考,那学生会在教师的准备、演示和比较时开始思考形成概括。
再或,一开始就进对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这样演示就有目的,有意义。演示就可能成为激发事物之间各种联系的最好的方法。依据熟悉的已知的概念掌握新概念,利用新的事实表达问题,任何情况下对比双方相互支撑。简言之,在指导讲课过程中,教师将一个观点转化为几个逻辑阶段,是基于对事物的了解的思考强加于另一个对事物不了解的思考,从而达到阻止学生自己的逻辑是目的。(这句话不懂)
二、讲课中涉及的几个因素
赫尔巴特学说:对特殊事实的理解,理性归纳,应用和验证。
1.准备课中会出现的几种问题
准备什么?
引起一种对那些需要解释的,意外的,费解的,特殊的事物的知觉作用。困惑控制了思想时,思想就处于机警和探究的状态,问题的冲击和刺激,使心智尽可能地思索探寻,如果没有这种探寻,最巧妙的方法也不能奏效。
哪几种危险需要预防?
1)准备阶段不要持续过长,不可过分详尽。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2)我们依靠习惯来理解新事物,但总是坚持把习惯的倾向变成有有意识的观念,反而会妨碍它们发挥最好的作用。过渡开发就经验的结果是尴尬的自我限制。
目标对教师非常重要,有指导意义。但对于学生,这一目标有矛盾。过分强调教学结果,学生的反应便会受到制约,其发展形成的问题和思维主动性的能力变会受到影响。
演示的目的是充分显示问题的本质,并提供相关推论。教师要关注平衡量的问题,太少的演示不足以引起反思,太多的演示则扼杀了思考,主要学生足够投入,老师给予时间去消化和吸收,就不要担心某个话题说的过多。
2.理性分析的反思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对思想的阐述,作出假设,相互比较和对照,得出定义和公式。
(1)复述教学需要学生对理论原则有所研究,找出自己结论的事实及事实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学生自己要能够对自己的猜测作出合理的判断。否则,复述没有意义。老师要选择与目标一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智力责任,不仅仅是跟着老师走的能力。
(2)将模糊的或多少是随意的想法变得连贯又明确,这需要间隙,放松时的自由。所有的反思都需要暂停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想法成熟。冥想是论证阶段的不要行为。老师要保证学生能有时间去消化。
(3)比较时,老师不要提出难度相当的事实。注意力是有选择的,课体会占据主要的思想,并形成思考的出发点。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之处是老师将同等重要的客体放到学生面前。学生会从某一点出发,先是模糊,再联系其他方面,使中心点变得清晰。只收集可对比的各个方面是成功推理的大敌。每一个可比较的事实都应该能够让客体变得清晰,或扩充它的某些属性。
简言之,应该努力寻找能够集中思考的典型客体,它会暗示一些事实。产生思维是先有疑惑,研究疑惑,解决对比各种细节,保证意义的明确性。对比不同点才能将多种重要的事实结合在一起,形成连贯的整体,避免某个原则的狭隘性。
(4)总结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行为,而是在讨论和复述中实现的趋势和功用。
总结公式中的因素,它具有恒定的功能,总结出现后,思维找到结果,只有获得结论后,才能有助于将来的理解。
3.运用和总结密不可分。没有原理或总结,已获得的技能很难运用到新的领域。将应用看作独立的最后一步是危险的。两者脱离时,原理会僵化和死板。
反思需要事实观察、组织行为,概念也需要事实和行为来检验。应用是真正的反思探究的内在部分。教师要做的是提供运用和练习原理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