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对书写和思考之间的关系抱有误解,现在发现其实并不是在经过一个良好的思考后才能写出点像样的东西,而是只有书写才能催生出一个良好的思考。
为什么说书写催生出一个良好的思考呢?这背后的原理要从人脑的机制上说起,众所周知,人的记忆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在大脑工作的时候我们要把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信息调用出来,这和计算机必须把硬盘中存储的算法和数据调用到内存中才能正常运行一样,而人的短期记忆和内存一样,容量有限且远远小于长期记忆,那么若是不能将这部分被提取出的信息暂时保存到其他的媒介上,短期记忆中存储的东西东西就会越来越多直到溢出,其表现就是我们想着想着歪题了,甚至之前想到什么都忘记后面也不知道哪那个方向去想了。这样的思考不仅是没有效率的,也常常是无效的,因为到最后很可能什么结果都得不到就中断了。而当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使用纸笔、电脑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就留下了可以追寻的足迹,哪怕一个问题一次不能想得明白透彻,下次依然可以依照足迹的方向继续探寻,就好像在玩游戏的时候经过每个关键节点之后都进行了一次save,以后只要load一下就可以继续冒险。
好处不仅仅如此,正如我在前面几篇对书写本身的感想里写道的那样,留下文字同时为之后检视自己思维过程是否正确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证和途径——不能被评判和验证的思考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与别人讨论自己想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检验自己思维是否严谨的有效方法。
在此之前我一直对直接使用电脑码字存在抗拒,因为面对屏幕的时候莫名地思维会僵化写了三两句话就不知道怎么继续了,包括现在这个病也没有完全治好,后来我刻意比较了一下在用纸笔记录的时候在心态方面与用键盘码字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得到的结果有二,一是直接用笔写字我写字也好还是画图也好都是能得到精确反馈的,有一种完全掌控的感觉,用电脑因为拼音输入法需要选字,那种中断往往打乱思考的节奏,不是一个良好的体验。 二是感觉用对面白纸的时候更加自由,更加放松,所以思路更加广阔,而面对屏幕总是有种说不上来的拘束感。排除心理上的因素,我猜想是不是因为打字不够熟练的缘故使得自己的一部分精力要放在这方面不能全力思考,因为我基本上是一句话打完了才能才能思考下一句要说什么,为此我特意对身边几个小伙伴展开了调查,我问他们是不是在思考的时候是不是脑子里浮现的语言也是不连续的,大部分的回答是说在对不熟悉的事物或者完全对没有想过的东西展开思考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的,只有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思考会出现短时间内想法的泉涌,得知这个结果后我很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个现象普遍存在啊,我一直以为只是我比较笨所以想东西才比较吃力,但是即使知道这点情况仍然没有好转,毕竟既然我需要使用思考这个工具,就不管对这样低效的思考置之不理,我开始观察自己思考过程,然后的发现在思考一样东西的时候我首先做的一个步骤是 尽量穷举出所有和思考主题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在书上、网上、生活中看到听到体会到的,也可能完全是我自己因为别的什么要素自己推理思考得来的,我称之为“碎片”,在搜集具有某种含有相同属性或者同属于某个主题下的碎片的时候,与之相关的碎片也会慢慢被吸引出来,就好像拔出萝卜带出泥,当碎片足够多的时候,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的对它们就行整合组织,《思维》这本书中提到这世间有四种主要的秩序,分别是时间秩序、空间秩序、因果秩序和类比秩序,万物正是在这几种秩序下形成某种组织,比如说界门纲目科属种,生命基于类比的秩序被赋予不同的类别;古往今来发生的种种基于时间的秩序被编辑成历史;而一篇文章多是将碎片按照因果逻辑和不同的分类加工成一篇文章。通常,人们把碎片的搜集过程叫做联想或者头脑风暴,这个能力对于思考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在需要使用的时候能够快速调用出的知识才是有效的知识,否则纵是你了解的再多,百无一用,没有任何意义,而为了增强这种能力,我们需要在记忆的时候多将一种知识和记忆里已有的知识相关联,编制成网形成连带效应,主动构造触发环境,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说到三星然后就会想到韩国人想到棒子,然后想到脑残→_→ 这根链条的逻辑真的非常坚实,而且形成的过程极其迅速,相同的还有说到霓虹大多数时候绕不开AV一样,我清楚的记得一个国外论坛里的是怎么调侃天朝的:他们爱自己的邻居甚至超过自己。如果我们对于知识能有这样迅速而广泛的联想能力的话,应该不愁思考的时候没有下脚料,由此观之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