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从青铜器铭文和史料分析鲍氏的世系和源流(之五)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尽管鲍国曾经积极参与齐国政事且做出颇多贡献,但由于齐国自灵公时代起坚决奉行尽量任用公族出任“三宰”的政策,使他不得不长期屈居大夫级别,甚至陈无宇(桓子)因完成护送少姜与晋结亲的使命后因功登卿并驱逐“二惠”后仍不得不主动请老:

……战于稷,栾、高败……陈、鲍分其室。晏子谓桓子:“必致诸公……桓子尽致诸公,而请老于莒……公与桓子莒之旁邑,辞。穆孟姬为之请高唐……(左传.昭公十年)

虽然没有留下鲍国私分栾、高之室后也“致诸公”的记载,但基于“唯卿备百邑”的原则,鲍国很有可能采取与陈无宇同样的行动而留在大夫级别。不过由于其长寿,直到齐景公晚年鲁发生“阳货之乱”转年(鲁定九、齐景四十七),其仍然谏阻了齐景公企图利用阳货伐鲁的计划:

阳虎……奔齐,请师以伐鲁,曰:“三加必取之。”齐侯将许之。鲍文子谏曰:“臣尝为隶于施氏矣,鲁未可取也……(左传.定公九年)

从年龄上推断,如果仍然假设鲍文子离开施氏回齐的时候二十岁,那么此时已经九十三岁了。如果排除史书误载的可能性,其完全有可能凭借年龄和辈分的优势最终登入卿序。

事实上,在齐景公晚年,由于陈、鲍等异姓家族长期的经营和积累,其实力已经发展到无法忽视的地步,以至于不得不转而更多地依靠他们而非公族执政,正如晏婴所言:

齐侯……叹曰:“美哉室,其谁有此乎?”晏子……对曰:“……其陈氏乎!陈氏虽无大德,而有施于民……公厚敛焉,陈氏厚施焉,民归之矣……陈氏而不亡,则国其国也已。”……(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虽然齐景公在世的时候一度任用公子鉏、公孙傁、苑何忌、公孙青等先后为卿,但最终陈、鲍终于也挤进“三宰”之列,其地位于再次驱逐国、高后达到顶峰:

……夏六月戊辰,陈乞、鲍牧及诸大夫,以甲入于公宫。昭子闻之,与惠子乘如公,战于庄,败。国人追之。国夏奔莒,遂及高张、晏圉、弦施来奔……(左传.哀公六年)

不论陈乞、鲍牧在景公晚年是否为卿,自其驱逐国、高后肯定分别为右、左相。不过《传》文中的排序未必就等同于六卿排名:

陈僖子使召公子阳生……冬十月丁卯,立之。将盟,鲍子醉而往。其臣差车鲍点曰:“此谁之命也?”陈子曰:“受命于鲍子。”遂诬鲍子曰:“子之命也。”……(左传.哀公六年)

尽管陈乞(僖子)已经决定立公子阳生为君,但必须先取得鲍牧同意,还得以鲍牧之命的名义推行此事,则鲍牧的地位很可能其实高于陈乞而担任“大宰”。当齐悼公即位后,主导军事的也确实是鲍牧:

……夏五月,齐鲍牧帅师伐我,取讙及阐……(左传.哀公八年)

不过不久鲍牧就因为轻视齐悼公反复无常的举动而被其设计诛杀,鲍氏也从此迅速衰亡。

关于鲍氏的最后一个争议其实就是鲍息与鲍国、鲍牧的关系问题。唐代司马贞为《史记》作注的《索隐》之中曾经提到:

《左传》哀公八年曰:“鲍牧又谓群公子曰:使女有马千乘乎?”……《史记》亦云鲍牧弑悼公,而《系本》及《左传》鲍牧并是鲍息之后,仍为鲍氏。别无鲍牧,或作‘鲍息’,误也。

司马贞想表达的本意是《传》和《史记》都记载了鲍牧,根据《系本》等谱牒著作记载,鲍牧又是鲍叔牙后人鲍息的后代,所以有的版本的《史记》把鲍牧写作了鲍息,其实是“误也”。

当然他并非主张最终弑君的是鲍息这个人,而是在解释为什么会存在“鲍息弑君”这种错误写法,因为鲍牧是鲍息的后代,而传抄过程中有的人把他们搞混了。

按照这个说法,鲍氏世系可能为:

第一种鲍氏世系可能性

当然现存《世本》中其实并没有留下鲍氏的世系资料,因此关于鲍国与鲍牵、鲍息与鲍国之间的关系都来自推测或者传抄,甚至还可能存在另一种可能:

另一种鲍氏世系可能性

即鲍国一系早在鲍叔牙诸子孙时就已经分道扬镳,所以在废黜鲍牵的时候才另立旁支取而代之,此类似于公孙虿、公孙灶流放高止、高竖时改立高傒曾孙高郾一个道理。至于后世许多地方家族志提供的鲍氏源流则多不可靠,缺乏参考价值。

不过鲍氏似乎仍然以一个次要角色存在于齐。按照《传》文记载,此与伍子胥使吴有关:

吴将伐齐,越子率其众以朝焉……子胥惧……谏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弗听。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左传.哀公十一年)

伍子胥出使齐国在夫差即将伐齐之后不久,可能在哀公九至十年期间(齐悼三、吴夫差十、前486至齐悼四、吴夫差十一、前485)期间,当时鲍牧已死,因此《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的“乃属其子于齐鲍牧”是不准确的,而应该是鲍牧的同族或后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