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此起彼伏时,一月一查的教案大检查又来了,教案、二次备课、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悉数上阵。
尤其是没有标准但要有痕迹的“二次备课”,让很多老师都陷入崩溃模式:集体备课已经费时费力费尽脑细胞了,好不容易有了“集体备课”的成果,为什么还需要进行“二次备课”?
一、“二次备课”是什么?
老师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就一定离不开精心、精准备课,自然人人都重视,可自从要求集体备课以来,又要进行“二次备课”。什么是“二次备课”?
它是指在同备课组或者个人初备基础上,根据学科教情、学生学情的动态变化而出现的新问题,结合前期备课,重新审视教案设计并进一步优化的过程,是为真实课堂而服务的。因此,就有了上级部门检查时要求的“二次备课”留痕,一定得有“标”“划”、“调”、“增”、“删”的痕迹,这不是重复劳动吗?有必要进行二次备课吗?
当然有必要。
二、为什么要进行“二次备课”?
回到教育本身,学生才是学校教育的主体。集体备课是集体的智慧,具有广义指导性。集体备课虽然也会进行学情分析,但是不聚焦,只能是主备人对于年级学生学情的笼统分析及预测。
只有进行二次备课,教师才能真正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结合班级实情,再次梳理教学重点、难点,在头脑中内化并逐渐优化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过程,做出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是兜底,可以保障同年级的老师,特别是新人能站在巨人的肩上,更快地适应本校教学模式、熟悉业务素质,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组织教学。
二次备课则可避免老师“依葫芦画瓢”,要在“团队智慧”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各个班学生学习的水平状态特点千姿百态,教师的个人风格也是各有不同。
因此“二次备课”也是将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性格色彩融入教学的最佳机会,并逐渐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
当老师进行了二次备课之后授课,不断累积经验、改进教学,在这基础上再进行下一单元的集体备课,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反馈自己的做法,在讨论的过程互相启发,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在专业交流中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流程,提升团队课堂教学研究能力。
所以,“二次备课”必须有,它与集体备课形成互补、互助,在合作的基础上引导老师们更进一步探究、创新、共享、共进。
三、“二次备课”重点“备”什么?
“二次备课”是教师个体走向“深度教学”的必由之路,二次备课重点“备”什么,才能提升教学效果呢?我想一定要着力从学生角度入手,再次审定、优化三个内容。
1.精进提问设计
备课时,最难处理就是课堂活动,以一个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宜,但事实是,很多课堂提问多而碎,二次备课作为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改进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再度研判“主问题”的精确性,进一步优化由主问题催生的问题链或子问题群的设计,形成结构化的问题体系,促进学生达成学习探究的深度。
2. 深化教学活动
依据本班学情,以及前面教学的遗留问题,围绕学生真实学习情况,调整并完善教学活动环节,设计贴近本班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形成在问题驱动下的成系列的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主线贯穿、脉络清晰、体系完整的学习活动中学习。
同时,教学环节中的细节也许更充分思考,如根据班级孩子整体偏好而采取的学习方式(全班共学、小组助学、同桌互学、个人独学等)、板书的设计、氛围的营造、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课堂生成的预设等。
3. 优化作业设计
二次备课需要对学生作业再度研究,审视作业的梯度、广度和适宜度。老师们可先试做作业,把握量和质的标准。
基础性作业可以有抄抄写写,但不能局限于抄写,要针对学生的薄弱问题力求少而精;提高类作业可在理解和表达上多下功夫,注重作业的反馈和评价,引入多元评价;而拓展类作业则要再一次确认作业完成的周期,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巧妙结合起来,让作业变得生动有趣。
4.精致教学课件
在集体备课之后,结合二次备课中微调的教学环节,一定要对课件进行修改,多渠道提取最适宜的教学资源,对课件的顺序、动画等进行调整,突出准确与精炼。避免以课件代讲,能用板书代替的部分尽量少用课件。
四、“二次备课”到底应该怎么做?
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适当的“标”“划”、“调”、“增”、“删”,形成可操作性更强的教学设计,这样就够了吗?
当然不是。
首先运用多种方式深入挖掘学情。为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教师可设计前置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为了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点,教师可根据教学经验、批改作业、答疑辅导等方式全面剖析,以便更好地设计问题、活动、任务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其次,要借助各类资源持续精进自我。二次备课质量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等有着密切关系。老师要在经年累月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同时,也可在各网络平台搜索需要的资料并进行学习。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各种学段学科的优秀公众号等。
另外,对于集体备课中没有涉及到,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及时与同组老师们交流。
“二次备课”也不是一个短时的过程,不能局限于“集体备课”后到教学实施前这期间,更应在教学完成后,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进行自我评估后,还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反思,从而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实施打下坚实基础,提升教学效益。
如此看来,“二次备课”确实重要且必要,但一节节课这样操作?显然不现实。“二次备课”,想说爱你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