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勤学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同学们,常言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什么是业,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它就是学业。什么是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完成学业的行动。业贵勤,行贵思。不勤不思,则学业不成。所谓一日不书,百事荒芜。三日不读,口生荆(jīng)棘(jí);三日不弹,手生荆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须发愤忘食,及时勉励,因岁月不会待人啊。
同学们,在这里,我整理一些古人读书的典故,与大家共勉。它们分别是:偷光凿壁、映月囊萤照雪、 悬梁刺股、 牛角书生、 韦编三绝、 垂帷闭户、三余读书、读书亡羊、流麦高凤。我选其中两个小故事,跟大家说说具体内容。
故事1、汉刘歆(xīn)《西京杂记》卷二讲:”匡(kuāng)衡(héng)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匡衡想学习没有火烛,邻居有,但是光线照不到自己家,怎么办?匡衡于是把墙壁凿穿,让邻居家的光线照进来,然后拿书对着光线读。怎么样,够刻苦吧,条件那么艰苦。
故事2,《战国策·秦策一》讲:(苏秦)乃夜发书。陈箧(qiè)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苏秦这个人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怎么样,同学们,够刻苦吧。苏秦这个人,可以百度一下,那可是配过六国相印的大咖!
那说到这里,有同学有疑问了:读书这么苦,要付出这么多,那第一、为什么要读书呢?第二、为什么还要勤奋读呢?问得好!这里小曼再引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大家先体会一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简单总结一下:读书可以让人成器、知“道”、医愚。是立身、立学之本,是人上进的阶梯。书读的多了,才能看明白,才善于写作,才能成才。那同学们,现在大家觉得读书重不重要,要不要多读书?
说到多读书,我在这里再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东晋谢灵运尝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什么意思呢,大概意思是:天下文采一共十斗,曹子建文才出众,占了八斗,我谢灵运占了一斗,古今其他人加起来占一斗。怎么样,同学们,就问大家,狂不狂妄?佩不佩服?没错,够狂!所以,后来就有个成语叫:才高八斗,来形容一个人才华绝世无双。谢灵运谢氏家族,大家百度一下,历史上的人才基地啊,大谢谢灵运,小谢谢朓,还有谢玄、谢安、谢道韫(yùn)等等。李白诗: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就是谢朓。文采风华,千古佳话。
故事分享完了。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一个人生来就要读书、勤学的道理。书籍是知识,文化的载体。唯有好读书,读好书,才能读书好,才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能成为一个有能力,有才华,既掌握自己命运,又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正所谓: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
怎么样,同学们,大家今后要不要好好读书了呢?要不要有个小目标呢。什么,你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北大、清华,哇塞,那你就更牛了,为你的勇气点赞,向你学习。既然目标这么小,那还不赶紧去读书,悬梁刺股可以有,凿壁偷光就算了,会挨骂的,哈哈。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作为一名学生,校园里最恐怖的存在是什么?让我们在下一章来揭晓答案。最后让我们用一段名言来结束今天的勤学话题吧。
人情多耽(dān)安(ān)佚(yì)而(ér)惮(dàn)劳苦,懒惰为万恶之渊(yuān)薮(sǒu)。人而懒惰,农则废其田畴(chóu),工则废其规矩,商贾则废其所鬻(yù),士则废其所学。业既废矣,无以为生,而杀身亡家乃随之。国而懒惰,始则不进,继则退行,继则衰弱,终则灭亡。可畏哉!故曰懒惰万恶之渊薮也。奋斗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cè)罢(bà)乏(fá)之兵,当新(xīn)羁(jī)之马,如此而欲图存,非奋斗不可。朝气少年须有朝气,否则暮气中之。暮气之来,乘疏(shū)懈(xiè)之(zhī)隙(xì)也,故曰怠(dài)惰(duò)者,生之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