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是复学的日子,封在家里十几日,孩子们能复学特别兴奋。因为有几个居家隔离的学生,起初我们没有发现晴儿没有来学校,当我和肖老师核查人数的时候,发现晴儿没能按时上学——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
停课不停学之前的4月24号,我给她写了长长一封信,到校后又单独聊天,回来后一周基本做到按时到校。网课一开始,状态又回到了“解放前”。问原因,爸爸不在家,没人督促,自律性跟不上,就不提交作业,网课质量可想而知。
5月9号那天在群里看见她七点多一点就接龙做核酸,我马上趁机表扬她起得早做核酸,之后又按时上网课,我发信息给她“按时上网课说明你对课堂还是很有感情的,逐渐克服惰性,你会更优秀!”她饶有兴致地告诉我,家里小鹦鹉出壳了,她主动说拍照片给我看。这是她第一次主动跟我交流,我也特别欣慰,很珍惜这次她主动跟我聊点什么的机会,因为很难得!
我说很期待看小鹦鹉的照片,一会儿她就传给了我:一个温暖舒适的箱子里,卧着两只毛绒绒的小鸟,头部看上去还湿漉漉的,不由得让我想起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太可爱了!她告诉我黄色随爸爸,白色随妈妈,我说科学研究表明:爱小动物的孩子有爱心和领导力!你可以用手机和文字记录它们的成长过程,咱们班同学一定羡慕极了!好好照顾它们,我也很期待看到它们的成长过程呢!她都回复“必须的”。记录可不是容易的事,我怕晴儿有心理负担,我愿意主动做她的“秘书”,又补充到:你拍了写了可以发给我,也可以自己编辑成文章,下载一个“简书”也行。
之后的几天里,晴儿偶尔上网课,作业都不提交了,我发信息给她就不再回复。我问小鹦鹉现状的信息也是石沉大海般“有去无回”。联系她爸爸,他说自己没在家,打电话说孩子不顶用。我理解一个父亲的无奈,迫于生计,自己没文化也没有陪伴教育的意识,更没有方法。跟孩子沟通,基本上是没有的事,他总是说她要啥我都给她买。这个父亲能做的也只能是这些了,他还不懂得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不知道如何去陪伴孩子,这不怪他,是认知的问题。
晴儿没来学校,打电话不接,发信息不回,我和肖老师心里既担心又着急。看到她爸爸提交了复学的各种条码,应该是知道上学的事。终于、终于到5:59分的时候,回信息说在家里,因为没写作业不敢去。原来是因为作业没写不愿意来,好多次都是这样的理由,但是作业还是不想去写,就这样循环着。心里想着作业的事,说明她还是极其渴望做一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但斗争不过心中的惰性,就以逃避、回避的方式来应对。我想这次应该告诉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强化认识、提高执行力,我再做好督促。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
不知道是不是偏见,我始终觉得 晴儿是一朵孤独的小花,蜷缩在一个角落,不断地包裹自己,想见阳光而不愿意或者不敢生长。可能是营养不足,可能是孤独的小心灵害怕阳光的刺眼,风雨的历练,就独自在小世界里“享受”着!那份孤独的“快乐”。我们无法改变她原生家庭的那片土壤,母爱的阳光,父爱的雨露她得到的也太少太少。对于这朵小花儿,我们能做的是给予她一点营养,给成长赋一点力量。等待一朵花开需要多久?我真不知道,但是,我愿意静静地等,慢慢地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