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圈子里无意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再苦再难,都一定要亲自带孩子”被题目吸引,于是打开浏览,很触动。女人吗,总会受月亮、生理周期的影响,会有那么几天变的很感性、多愁善感。看完那一刻,让我很想念自己的原生家庭,想念逝去的亲人。因为思念他们有了些许的难过、伤感甚至感到身体有些丝丝冷意。对于现在的自己,除了灵魂上的认知,躯体上已经没有了任何概念。爱与恨似乎已经跟自己的命运无关。现实中无论是谁似乎都再也牵不动我的心。家,在原生家庭末落的那一刻在心理也已经死去。而现在我与生身父母的连接,也只剩下最后一点利益的羁绊。原生家庭处在拆迁安置的阶段,一些后续事物还没处理交接完毕。他们还是很好的工具。究其原因,一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爱,从小便被抛弃,看着他人脸色长大。压抑、讨好型、懂事的性格早已深入骨髓。这一切里面都是因为缺乏“爱”。一个在压抑、讨好、不安、惶恐中长大的孩子,他能去爱谁呢?谁又真正的用心去理解、深爱过他呢?他从小就不会“爱”人,不是他不想爱,而是他不懂怎么去爱一个人。由于内心缺爱,他爱人的方式变的扭曲,充满控制欲、占有欲、偏激,故此,每一次深情的付出都以,相爱相杀的虐心而收场。后来,因伤的太深,他开始封杀自己感性的一面,不会随意对人付出真心,也从不会轻易接受他人的好。一旦在感情方面,发现对方变的不忠、三心二意或者他对自己的感情没有自己对他的深,立马会选择绝交或封杀自己的感情。开始慢慢远离淡出彼此的视线。不管自己有多在乎对方,只要发现有一丝不忠的征兆都会立马止损、撤离此段感情。其实这一切背后的根源就是因为缺乏“爱、不配得到爱、自卑、没有安全感”这一切行为背后的动机,就是童年经历行成的潜意识。它还在影响成年后情感方面的自己。不相信真爱,只有利益共同体,内心也就永远不会相信、爱上某人。这也许是自己今天真正剩下的原因吧。里面有两句话,很触动自己“我想对一个孩子最大的伤害,往往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看不见。而在孩子长大后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紧紧跟着,步步相逼”自己现在就面临这样的处境。每次“回家”都会伴随情愫的焦虑甚至有失控的可能,内心是那么的纠结、矛盾,为了“利益”我扭曲自己的本心。我不想回去看他们所谓的父母,我小的时候无助、恐惧被欺负、被恶毒的语言伤害讽刺挖苦的时候他们在哪里?我最需要爱、关心被人呵护为我遮风挡雨的时候,他们在哪里?甚至在我长大该接受平等教育时,被他人背后讥讽嘲笑时他们在哪里?无论我怎么伤心、哭泣、绝望都寻不到“爱”的影子,我不能看到别人的孩子在父母的面前撒娇,也不能看到父母在自己孩子面前表现出的宠溺,那时就像一把刀在捅我的心,这种痛在近几年才开始淡去。这样刻骨铭心的痛,谁会理解呢?我又怎会愿意回去看他们,给他们买礼物。又怎会愿意去听他们的训话,受他们的逼迫。他们又怎会在我的心理有位置。我总是让自己选择遗忘,遗忘童年,遗忘过去,想让自己卸去包袱,走之今天,我却发现我可以选择忘记过去的经历,却无法做到删除童年留下的潜意识。那些潜意识就像潜藏在身体的巫毒,总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发作。让心失控。或许这篇文章只所以让我触动,就是它唤起了我的某些情绪。唉,真心希望,天下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一个充满爱的童年。
读后感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在三个星期以前。英美文学导读这门课,光是名字就听起来高大上。课上的内容,除了,时代的沟壑,经典...
- “我一直想挥别童年,成为大人,童年却紧贴着我的皮肉,钻入这具对我而言太挤太小的身躯。” 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偷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