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巨婴国》这本书,写一些读后感。
虽然知乎上对这本书的评价比较两极,在我看来这本书有一些举例不太恰当,一些描述看起来神乎其神的,但是书里面有一些观点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巨婴的定义
先说说这本书里面对巨婴的定义:
巨婴,即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
书中多处拿婴儿以及婴儿成长时期的心里举例,将成人世界的各种心理对号入座,其实有点累赘了,总觉得一直在重复,或者说是为了契合书名在故意强调,感觉有点烦~
一个人的能量
怎么说呢,能量这个词儿比较抽象,但似乎也没有更恰当的词儿来表示了,也许可以表示为你的个性+你的想法+你的……,这一切构成了你自己。当你自己被外界接纳的时候,你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光鲜、饱满、富有弹性。当你自己被外界拒绝的时候,会感觉压抑、萎缩。
中国家庭的外部轮回机制
一般问题家庭,可以归结为: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两个不够相爱的人组成了家庭,或者父母有一方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父亲长期缺位,母亲感到孤独,没有安全感,只能把全部的感情投射到孩子身上。
但是压抑了孩子的正常感情需求、限制了孩子的对自我的探索,导致孩子没有全面的发育成长。
这样的孩子在进入适婚阶段,往往不够了解自己,不能正常对外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懂得与别人怎么建立良好的互动连接,拼命的想从外界汲取能够弥补儿时感情漏洞的东西。
这样的孩子结婚后,拼命地想要抓住一些东西,弥补自己心灵的漏洞,而伴侣觉得压抑和窒息,就拼命的逃离。一方只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感情需求又放在孩子身上。
从而循环往复。
微信公众号里面的各种鸡汤,将自身的各种问题归结于原生家庭的原罪。
最好的能破除这种轮回的办法就是——自我治愈和爱:
当我们长大后,其实是可以自我治愈的,自己是有一种自我反馈机制的,自己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力或者从外界获取的知识、能量,减少原生家庭的影响。
有时候遇到一个对的人,双方用爱去构建一个理想的家庭。但这部等同于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对方身上,这会让对方感到无比的窒息。理想的家庭是——夫妻间有深厚的感情,夫妻关系在一个家庭中占第一位,亲子关系在第二位。
当亲子关系(往往是母子关系)在第一位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问题。孩子的自我得不到发展和完善,母亲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中国人内心的轮回机制
个人的内心,被家族、社会乃至文化所塑造。可以说,个人的内心,就像是家族系统、社会系统与历史文化的投影。但返回来可以说,历史文化、社会系统和家族系统,也是个人内心向外的投射。
简单的概括一下,整个社会是压抑的、限制个性发展的,那么个人多多少少也会受这种影响,不能够完全得活出真我,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最终体现在整个社会缺乏创造力。
整个社会是主张集体主义的,那么就会出现推崇为集体奉献、以集体的名义侵占个人财产的情况。
在奉行集体主义的社会文化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很微妙——“一切都是为了儿女好”。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但有时候却把握不好度太过于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漠视孩子的真正需求。
书中这样写到:
这么多人好古怪,他们自己为啥不好好活,为啥硬要把自己的生命价值附着在别人身上?
别人荣,他们便荣;别人失败,他们便失败,仔细一想简直是变态。每个人的光荣或者耻辱,为什么不容自己决定,为什么要放弃?
书中提出了个人主义的真正精髓——不得以任何集体的任何名义侵占个人的利益
共生
关于这一大章,书中举了很多例子,可以概括成几点:
共生关系,谁也离不了谁,谁也不能独立出去,否则就是灭亡。(书中举例妈宝男、中国男人是中国女人的绝配、中国大家庭与回家过年……)
能量是守恒的。我自己始终任何在一个人身上,能量也是守恒的,你有阳光的一面,肯定也会有阴郁的一面;你有时候斗志昂扬,也有时候会一直消沉……我们平常看到的只不过是人们愿意展示给人看的那一面。(书中举例田朴珺和王石,是女方让男方心里的小男孩有了展示的地方)
关于“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
这里面有几句讲得不错:
为什么都在找吗?因为在婴儿期,我们得到的母爱质量普遍不怎么样,这导致我们内心有一个匮乏的婴儿,而渴望再有一次机会,找到更好的母爱,以治疗生命最早期的伤痛。
恋爱是对童年早期经验的修正。童年早期的创伤和渴望,在恋爱中会呈现出来。既然婴儿期没有得到好妈妈,这会导致在恋爱中,大家都会找妈。所以相对匮乏的女人们,即便在感觉上被更雄性的男人吸引,但真到了要抉择的时候,还是选择更母性的男人。
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如果女孩在原生家庭中得到了足够过的爱,那么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会去寻找激情和独立。如果这个时候有男人对你说,你不用工作,每个月给你多少钱,我来照顾你,正常女孩一般会拒绝,因为她不想被约束,但是逻辑容易答应,因为她只是胜利年龄成年了,而心里年龄还是一个婴儿,还渴望被一个妈妈养着照顾着。
中国人有七八成的婚姻都是建立在安全赶上,两个人活成了亲人,也许会非常亲密,但很容易感觉到,两个人的发展似乎被限制了,并且虽然很亲密,但谈不上精彩。因为精彩属于个性化的部分。
妈宝男
因为这个词在各种微信公众号里面、各种恋爱秘籍里面都很火,所以有必要从书里面摘出来看一下。
妈宝男——表面上,这样的男人很听妈妈的话,对妈妈很好,但其实,这只是他们的表象。他们将妈妈的形象分裂成“好妈妈”与“坏妈妈”,将好妈妈投射给真是的妈妈,而容易将坏妈妈投射给妻子。
因为这种心理机制,他们不能对真实的妈妈表达坏的情绪,但可以将坏的情绪投射给妻子。他们绝对不能疏远妈妈,但却可以看似毫无理由地疏远妻子。
下面这段话,也是书里的,我觉得讲得特别有道理,是当今恋爱现象的一种。
中国女性虽然说起妈宝男来恨得牙痒痒,会发誓不和这种男人搅在一起,可这种男人一开始有一种好处,对缺乏安全感的中国女人有致命新引力——好控制。他们在恋爱中,会使用对妈妈的同样招数——言听计从,一切都围绕着恋人的感觉转,这也让缺爱的中国女人觉得很美好。
中国式好人
同样可以用我之前提到过的“能量是守恒”的理论来解释,一个人在别人面前是好人,那么心里的另外一部分“不好”肯定要找方式来释放,有的人可能通过运动,有的人可能通过音乐,有的人会发泄在自己人(亲人、妻子、孩子)身上,有的人找不到发泄的出口从而心里抑郁外在转化成各种疾病。
而且好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真实,就好像我看《吸血鬼日记》第一季的时候,喜欢的是弟弟,感觉这个男主各方面都很好。但是第二季哥哥出来之后,就去喜欢哥哥了,因为这个人虽然做出一些很坏的事情,但是这个人物是丰满的,你可以看到他的喜怒哀乐。
感觉不真实就容易产生距离感,这反而不是“好人”的初衷。一个人选择当“好人”,肯定不像表面上无欲无求,他要的是内心获得一种尊重、一种亲密的关系。但是就因为太“好”,让人感觉不真实,所以就下意识地要疏远,就更加达不到他的初衷。
“好人”有时候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不会对自己不愿意或者不喜欢的事情说no,这就造成了这些事情的负能量,长期积郁在心里,但是为了达到心里的一种宁静,好人们会更加地对别人好,长此以往会造成越来越封闭、思维变得狭隘,最后简单的人际交往都会让自己心烦。
“好人”通常会失去自我觉知力,他们总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因为他们不怎么痛苦。但其实是,他们灭掉了自己的需求与声音,使用了麻木的策略。
任何关系间,要敢于愤怒,保护好界限。知道自己多敏感,知道别人和自己一样敏感。这是自尊与尊重他们的开始。
真正的好——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我爱你,因为我有丰沛的爱,并且我真不需要你会报,而你真回报时,我也坦然笑纳。
父母 vs 孩子
关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我觉得书里面的这些话讲得挺有道理。
大家眼里的乖孩子是不能提要求,不能发出声音的孩子。健康孩子,必然有活力,而活力的展现方式就是发出他的高兴与不高兴的声音,提出他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
所有孩子都渴望获得父母的认可,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考官。父母是鼓励孩子伸展自己,还是禁止孩子伸展而那自己的好恶灌输孩子,这至关重要。
所谓自我完整的人,也即可以脱离父母而心理上独立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基本有能力面对生活的挑战,而如果出现挫折,也能客观对待,既不容易归罪别人,也不容易怪罪自己,而是相信自己能行,懂得安抚自己的挫败感,同时又会去寻找资源帮助自己。
好的父母——当孩子把事情做好时,夸夸他们;当孩子受挫时,支持他们。但中国式父母,却很容易走向相反的方向,当孩子把事情做好时,告诫他们不要骄傲;当孩子受挫时,怪罪说都是他们自己的错。这导致孩子们的心里普遍脆弱,于是在面对灾难时,要么逃避,要么怪罪。
其实,最归根究底的,就是哲学的那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在这一生中,你要找到你自己,要了解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