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们很难看见自己的裂缝,所以我们的更高意识就会安排我们遇见一些人。这些人会为我们竖起一面镜子,让我们有更多机会体验和理解我们内心尚未完成的功课。我们的朋友和敌人,都是为了我们的利益来扮演相应角色的人。我们发现,我们所不喜欢的他人的任何特质,都是我们自己所拥有的,而我们所喜欢的他人的某些特质,也是我们本身所具有的。两者对我们来说,都是挑战,也都需要去接受。我们是否常常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所以不配拥有某些东西?觉得自己不够漂亮,所以不该招人喜欢?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所以没有用场?觉得自己技术或竞争力不够,所以无法大有作为?当我们遇见拥有这些特质的人时(这些我们认为自己所没有的特质),我们或许会被他们所吸引。我们或许会深深爱上对方的特质,希望跟对方一直相处下去。当他们不在的时候,我们就感到自己魂不守舍,像失去了什么似的。
很多感情关系都是基于这个原因而形成的。你或许至少有过一次这种经历,对于自己缺乏的东西,你总是希望从他人身上得到。然而,一旦你的朋友或伴侣不再成为你的镜子,也就是说,他们不再投射出你的期望或需求时,这种爱的连结就会变弱,这段感情也会慢慢淡去。如果这段感情是一份爱情,那么你也许会觉得对方变了很多,你再也感受不到曾经的兴奋与快乐。也许你会决定与对方分手。
然而,一段淡去的爱情或许能带来一份真正且永恒的爱,这份真正且永恒的爱以前一直都隐藏着,如今才有机会盛开与成长。一旦我们对对方没有了“应该怎样”的期许,我们内心的潜在任务就能重新变成我们的智慧宝藏;正是这些潜在的任务揭示了我们的真实身份。我们开始爱上“真实的自我”(即合一意识),也看见并爱上了他人身上的合一意识。我们开始打心里明白,我的合一意识就是你的合一意识,不论我和你都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这些都不会干扰、终结或破坏这份纯净的爱之纽带。这份爱没有附加的条件,没有尚未满足的期望,因为我们认识到,不论我们从对方身上看见了什么,那都是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事实上,只有当你拥有这些特质的时候,你才能与它们产生共鸣。你的伴侣或朋友,通过不满足你所期许的那部分,使你自己变得更完整。从此以后,你也就不再渴望他人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你了。
这种独立(自给自足)的感情,是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事实上,“无条件的爱”是一种累赘的表述,因为“有条件的爱”是不存在的。“条件”来自恐惧,那不是爱。)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爱情或淡掉的感情,都不是无条件的爱,事实上,它们都是无条件的爱,只不过表面看起来不明显罢了。有些情感关系的出现,只是为了让我们清理人生中比较沉重的隐秘课题,它们或许不会持续很久。此外,它们的出现,是为了让我们获得更好的学习,变得更加完满。一方甘当另一方的镜子,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面镜子会竭尽全力地投射出对方全部的好或坏的品质特征。每一次的言语、行为或者其他方式的互动,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能让双方更加清楚地看到他们不愿承认的内在特质,不论这种特质是好是坏。你对你伴侣的厌恶,只不过是你对自己的厌恶。这点也许很难理解,但是只要有点自知之明,我们就会明白,只有当我们无法接受自己内在某个尚未发现的弱点时,我们才会反对外在的某样东西,这是我们反对任何事物的唯一原因。
与之相反,你也可能被伴侣的某些特质给迷住了,这说明你也拥有那些特质,只是你自己尚未发现。你对伴侣的特质相当着迷,但对方却可能(对自己的特质)并不以为然。这种迷恋发生在双方恋爱的初期,但是只有当这种迷恋在某一阶段平息下去时,无条件的爱才有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