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让人难受的外部评价?

你会时不时收到一些“好为人师”的评价么?

有些是“这个不够好”的纯评价,有些是“如果这样会更好”这种夹杂着建议的评价。

如果是专业人士给的,可能感觉会好一点,但如果这个评价来自外行人,就会有一种很难言说的难受。

后来我仔细觉察这种难受,发现有时候它来源于课题的错位。

01

人们会更容易发现自己正在进行或刚刚完成的课题。

我就曾经有一个阶段,总是忍不住评价别人的文章,庆幸都是自己在内心评价,而不是直接评价对方。那时的我会特别关注一篇文章有没有做到主题先行,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有没有问题。

为什么会特别关注这些点呢?因为当时我刚学了结构化思维没多久,一直在进行刻意练习,而且觉得自己练得挺不错的,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你会发现,大多数评价他人的行为里,都会有类似的优越感。或是证明自己,或是掩盖自卑。

直到后来,结构化表达已经成为我像肌肉记忆的存在时,类似的评价才渐渐减少了。

而且后来我发现,尽管说结构化的自媒体文章通常会更容易传播,但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遵循结构化的原则。特别是当我意识到,好内容的标准是多元的之后,像之前的那种评价就几乎不会出现了。

除非是有人邀请我给反馈,并且在明确对方目标的前提下,我才会给出具体的指导。

02

当我们被评价时感到难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方其实并不知道你的目标、课题,导致评价和课题错位。

就像我用结构化的标准要求自己训练了好几年之后,开始想要探索更多的表达方式,创造更有创造力、流动性的内容结构。

这时再收到陌生人关于结构化、逻辑相关的评价,就会有点哭笑不得。虽然大部分时候知道对方是善意的,但在那个当下的感受就是不舒服的。

作为内向高敏感的人,我是特别“玻璃心”的,一收到反驳、质疑、挑刺的声音,心里马上就会咯噔一下。

哪怕是自己特别自信的事情,感觉身体也会本能地紧绷一下,然后才缓过神来,为自己的反应感到好笑。

有点像鸟儿正在探索如何贴地飞行,有人评价说你怎么不飞高点。

除了回赠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似乎也没什么更合适的回应了。

03

这些体验一方面在提醒着自己,在我不清楚对方课题的时候,不要轻易地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也在提醒着我,明确自己的课题,并且让大家知道你的课题,会让这些评价减少很多,也会让评价带来的影响减弱很多。

有时候我们的难受,确实是因为对方指出了,我们曾经的课题里还不是那么如意的地方,毕竟不可能每一个课题都修炼到满分。

但只要我们很清楚,当下我们最关注的课题是什么,那就不会轻易地陷入自我评判之中。

毕竟他人的评价之所以会造成大的影响,往往是因为触发了我们的自我评判。

04

我现在会写各种不同类型的内容,在不同的渠道进行分享,它们可能对应的是不同的课题。

就像能量日签,它最主要的使命,就是记录我的感受和启发,把我感觉到的能量,尽量低损耗地记录下来,尽量让看到这些内容的你,能够更多地感受到能量,获得一些启发和触动。

在这个课题下,我需要的反馈,是看过内容的你,有什么样真实感受,以及引发了什么联想和行动。

所以每次收到类似的反馈,都会觉得很有能量,让这件事的意义感进一步变强。

当我很清楚这是最主要的课题时,也就不容易被外部评价所影响。

关注我的伙伴里,有不少喜欢写作的,也有不少内容创作者,所以我想借这篇文跟你们说:

你对自己的课题多清晰一分,内心的强大就会增加一分。

这句话,也同样送给我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