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阙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阙词,原来是苏轼和朋友去郊外玩,在南山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心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后自己赞叹着:“人生有味是清欢!”
当时所以能深记这阙词,最主要是爱极了后面那一句,因为试吃野菜这种平凡的清欢,才使人间更有滋味。
“清欢”是什么呢?
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吸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能感受到比笼遛鸟更多的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参加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这就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因为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可是“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什么样是清欢呢?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杳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有时没什么事,心情上只适合和朋友去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地方,有茶有咖啡的地方总是嘈杂。
俗世里没有了清欢,那么到山里去吧!到海边去吧!但是山边和海边也不纯净了,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秽,就有了吵闹!
童年的时候,炎炎夏日舅舅会带我们去山里避暑,爬到山顶的时候风很大,蓝的、黄的小野花被风吹的摇曳生姿,散发出迷人清香。一屁股躺在山顶,吹着风,爬山的疲惫也觉得值了。现在回想,这大概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现在这个地方不能去了,去了只会伤心,山路上到处是汽水瓶子和垃圾,也多了嘈杂。
要找清欢一日比一日更难了。
上小学的时候,最惬意的就是夜晚坐在葡萄树的藤蔓下乘凉,桌上摆着一颗颗晶莹剔透,汁液饱满带着水珠的葡萄。迫不及待,把葡萄塞进嘴里,清凉可口。听着爸爸妈妈奶奶有一搭没一搭的唠嗑。我想大概这就是清欢!
可是现在大家都很浮躁,没有人有耐心再“虚度光阴”。我和父母也很少有机会能聚在一块。
这山还是原来的山,葡萄树也栽了新的,可是为什么感觉完全不同了?失去了什么吗?失去的正是清欢。
回想起来心情是不堪的,想到星散的朋友,心情也不是悲伤,只是惆怅。浮起一首诗“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生在这个时代,为何“清欢”如此难觅?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
如果想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里,洗涤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