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发脾气了?别急着制止,这才是他成长的“必修课”
周末带3岁的女儿去超市,她盯着货架上的草莓冰淇淋挪不动步,拽着我衣角说:“妈妈,我要吃这个!”我看了眼价签,随口说:“今天不买了,家里还有。”话音刚落,她的眼泪“啪嗒”砸在购物车扶手上,小身子一扭躲进货架缝隙,边哭边喊:“我就要!我就要!”
周围的阿姨投来同情的目光,我一边道歉一边强行把她抱出来,她踢蹬着小腿,把我的衬衫蹭得全是眼泪。那一刻,我既尴尬又委屈:“这孩子怎么这么任性?说买就买,说 不买就闹,以后可怎么办?”
可当我蹲下来,看着她哭到抽噎的小脸,突然想起儿童心理课上老师说的话:孩子的每一次发脾气,都是在说“我很重要”——他的愿望、他的感受,需要被看见。
一、孩子发脾气,不是“作”,是“成长的信号”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2-6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脑的“情绪中枢”(杏仁核)发育速度远快于“理性中枢”(前额叶)。简单来说:
•他们的情绪像“不受控的小火山”,一点就炸;
•他们的语言能力不足以清晰表达需求(比如“我因为没吃到冰淇淋而伤心”);
•他们需要通过“发脾气”来释放压力,同时向父母传递“我需要帮助”的信号。
女儿的“要冰淇淋被拒就哭”,本质上是在说:“妈妈,我有‘想吃冰淇淋’的愿望,我需要你看见它。”她的哭闹不是“故意捣乱”,而是“我在努力表达自己”。
父母的误区:
我们常把孩子的情绪爆发当成“任性”,于是用“不许哭”“再闹就不要你了”来压制。但心理学中的“情绪压抑理论”指出:被强行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只会转化为更激烈的行为(比如攻击、退缩)。
二、发脾气的3个“成长密码”:孩子在偷偷练习这些能力
孩子发脾气时,看似“失控”,实则在悄悄修炼未来人生必备的3种能力:
1. 自我意识:我知道“我想要什么”
孩子的每一次“我要”“我不要”,都是在划清“我”与“他人”的边界。比如:
•拒绝分享玩具:“这是我的,我有权决定!”
•反对穿某件衣服:“我不喜欢这件,我要自己选!”
这些行为不是“自私”,而是孩子在建立“自我认知”——“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若父母长期压制这种表达(如“不许挑,穿这件就行”),孩子可能逐渐学会“隐藏需求”,成年后要么过度讨好(不敢拒绝),要么突然爆发(压抑的情绪决堤)。
2. 情绪调节:我在学习“如何平静”
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负责情绪感知的杏仁核(“情绪警报器”)在3岁前已接近成人水平,但负责情绪调节的前额叶(“理性刹车”)要到20岁左右才完全发育。因此,孩子天生“情绪感知力强,调节力弱”——他们能敏锐察觉“愿望未满足”的痛苦,却无法用语言或理性控制行为(只能用哭闹、摔东西释放)。
发脾气的过程,正是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重要契机:
•短期目标:父母需要先“接住”情绪(共情、安抚),帮孩子从“情绪风暴”中平静下来(比如抱抱他,说“我知道你很委屈”);
•长期目标:引导孩子“用语言代替行为”表达需求(比如问“你是不是因为不能吃冰淇淋很难过?可以说‘我想要冰淇淋’”)。
这个过程就像学骑自行车:孩子会摇晃、摔倒(发脾气),但在父母的扶持下(接纳情绪+引导表达),最终能学会“平衡情绪”(理性应对挫折)。
3. 抗挫力:我在面对“得不到”的现实
愿望受挫是人生的常态,但对孩子而言,每一次“想要却得不到”都是“心理创伤”。发脾气是他们面对创伤时的“自然疗愈反应”——通过释放情绪,缓解“挫败感”,并逐渐理解“世界不是以我为中心”的现实规则。
例如:
•孩子因“搭不好积木”发脾气,哭完后可能会说:“妈妈,帮我扶着下面的积木。”这说明他在情绪平复后,开始尝试解决问题;
•孩子因“被拒绝买玩具”哭闹,安抚后可能会接受“今天不买,明天再来”,这是他在学习“延迟满足”。
这些经历会让孩子明白:“我有愿望很正常,但实现愿望需要方法和耐心;即使暂时得不到,我也能调整自己继续努力。” 这种“抗挫力”,正是成年后面对拒绝(如上司否定方案、伴侣忽视需求)时的心理韧性基础。
三、父母必学的“接住情绪”3步法:让发脾气变成“成长仪式”
孩子发脾气时,父母的回应方式决定了它是“成长助力”还是“心理阻碍”。以下3个方法,帮你在“共情”与“引导”中,把“哭闹现场”变成“成长课堂”:
第一步:蹲下来,叫名字,说感受(共情公式)
孩子发脾气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讲道理”或“制止”,但这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不重要”。正确的做法是:
•蹲下来:和孩子平视,让他感受到“被重视”;
•叫名字:“朵朵,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对吗?”(用名字拉近距离);
•说感受:“不能买冰淇淋,你心里是不是特别难受?”(把他的情绪“翻译”出来)。
案例:
女儿因冰淇淋被拒哭闹,我蹲下来抱着她,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吃那个冰淇淋,现在不能买,你是不是特别失望?”她抽噎着点头,小声说:“嗯……”我接着说:“妈妈小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当时我也哭了,后来妈妈告诉我,‘得不到的时候,可以哭一会儿,但要想想下次怎么才能得到’。”
第二步:引导“用语言代替哭闹”(表达训练)
孩子哭闹时,父母可以温和地“示范”如何用语言表达需求,帮他从“行为发泄”转向“语言沟通”。
•错误回应:“不许哭!再闹就不要你了!”(否定情绪);
•正确回应:“你是不是因为不能吃冰淇淋很难过?可以说‘我想要冰淇淋’,妈妈听到了会和你商量。”(引导表达)。
案例:
女儿哭了一会儿,我轻声问:“你现在最想做什么?”她抽噎着说:“我想要冰淇淋……”我点头:“你说‘我想要冰淇淋’,妈妈就知道啦!那我们明天再来买,好不好?”她吸了吸鼻子:“好……”
第三步:设定边界,教“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则意识)
接纳情绪不等于无条件妥协。孩子发脾气后,父母需要温和但坚定地设定规则,帮他学会“在规则内争取愿望”。
•错误回应:“好吧好吧,买给你!”(纵容);
•正确回应:“冰淇淋今天不买,但明天早上你可以自己选早餐,我们一起去超市挑,好不好?”(提供替代方案)。
案例:
女儿听我说“明天可以挑早餐”,眼睛亮了起来:“那我要吃草莓蛋糕!”我笑着说:“好呀,明天我们一起早起去买。但现在我们要回家了,对吗?”她点点头,乖乖牵着我离开超市。
写在最后:发脾气是孩子送你的“成长礼物”
孩子的每一次发脾气,都是在说:“我很重要,我需要被看见。”父母的使命不是“阻止发脾气”,而是“陪他上好这堂课”——让他学会“表达需求”“调节情绪”“面对挫折”。
终有一天,孩子会长大成人:
•当他遇到上司的不合理要求时,能平静说“我需要重新考虑”;
•当他和伴侣发生矛盾时,能坦诚说“我希望你尊重我的感受”;
•当他面对生活的挫折时,能笑着说“没关系,我再试试”。
而这些“从容”的底气,都藏在童年时父母“接住情绪”的每一次拥抱里。
互动一下:你家孩子发脾气时,你通常怎么应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