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成就,那么一定要参与到群体活动当中去,才能建立自己的事业,或者说获得所谓的名利。有人说了,不对啊,我可以通过写作或者从事科学研究,这样就可以不与人打交道了。如果这样理解,那也是走了歧途。因为你写作或者文学创作、影视创作,最终你还是要调动某个群体或者整个群体的情绪与价值观的共鸣,你从事科学研究也是为了服务某个群体或者所有群体的行为便利和价值体验,所以依然离不开人,必须要了解人。不管做什么工作,你都必须要了解人,知道如何影响人和调动人,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决定性条件。
要是从事管理型的工作,不管是个人管理、企业管理、还是社会管理,那么对于人的了解或者对群体的了解就更是重要。
所以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书,书中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让我们一同看看《乌合之众》中最精彩的20句话,直观了解群体心理:
1、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用再承担责任,这时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2、偏执与妄想是宗教感情的必然伴侣,凡是自信掌握了现世或来世幸福秘密的人,难免都会有这样的表现,当聚集在一起的人受到某种信念的激励时,在他们中间也会发现这两个特点。
3、打动群体心灵的,是传奇中的英雄,而绝非现实中的英雄本身。
4、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演说家”惯用的技巧。
5、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人们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感到安全的归属感。
6、 [endif]所谓的信仰,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被自己的梦想奴役。
7、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8、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淹没了。
9、我们的潜意识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被打开,就会释放出太多的本能性冲动力量,而最终的希望却不明原因被永久封印于内心的深处。
10、 群体永远只看到他们认为应该看到或是他们希望看到的东西,这就意味着群体把歪曲性的想象力和因为这种想象所引发的幻觉与事实混为一谈。
11、群体的想象力会改变一切,无论这件事是真实还是虚构。
12、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
13、支配着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自我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主人,它可以安全地避开一切反叛,只能在时间里被慢慢地磨损。
14、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意识从来排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
15、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16、在历史上,因为各种词语和套话的力量而死去的人,他们的尸骨可以重新建造一座胡夫大金字塔。
17、群体只接受简单观念,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并且容易夸张,陷入极端。正因为如此,想要某一种观念对群体产生有效的影响,它就必须披上形象化的外衣,因为只有这种形式才能为群众所接受。
18、并不是所有的观念都是简洁明了的,想要让它更容易被群体接受,就要对其一番彻底的改造,使其更加通俗易懂。
19、最卑劣的行为总是像杂草一样生长在群体中。
20、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区别,不管他的职业是什么,不管他是男是女,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还是低,只要它是一个群体,那么他们就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集体心理。
如果我们读以上20句话,理解的能够清晰明了,那么也可以不用把原书找来读了。如果我们无法清晰地理解,或者想要更深入的了解一下,可以把这本书找来读一下。
本书其实对于如何运用产生价值没有做过多的阐述,我们先需要了解这些,然后思考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如何去运用。比如说演讲的时候,一定要把你所讲的理念形象化、具体化,描绘出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对于我们需要灌输的一种观念,一定要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即使这样做看上去有点傻。对于我们的行动,哪怕成功的可能性只有五成,但是在我们的脸上一定要表现出来“它一定会成功,我无比的自信,未来是确定的”等等等等。
当然,在我们后面的内容分享中,还会就具体的应用和大家多多交流。
理性看世界,世界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