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方斋
01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两天心里总有些东西堵着,像梅雨天墙角洇出的水渍,不痛快。
起因是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说:“活到五十岁就懂了,你对别人再好,不如对别人有用。”
这话像根细针,冷不丁扎进这些年积攒的疲惫里,滋啦一声,冒出点带着焦糊味的认同感,紧接着又是更深、更凉的难过。
是啊,回望半生,那些热腾腾掏出去的心意,那些自以为是的“为你好”,有多少次,不过是别人眼里轻飘飘的“没关系”?
这两年尤其看得透亮:一把年纪了,恍然惊觉,人与人之间,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底下,盘根错节的,可不就是“利用”二字?
02
同事递过来的笑脸,或许瞄着你手头的资源;亲戚逢年过节的走动,背后是礼数也是无形的绳索;就连朋友深夜的倾诉,谁又敢说没有一丝期待回应的重量?
《增广贤文》里那句:“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读来像冰冷的判词,精准得让人心头发颤。
这个世界,似乎一贯如此,一直如此。关系的链接,剥开那层或浓或淡的情感油彩,露出的筋骨,不就是价值的互换、利益的掂量?不谈感情只谈利益? 想想,竟觉得这才是人间清醒后的真相,带着点残酷的坦率。
善良? 当然珍贵。可光有善良够吗?
另一位作家说得更刺骨,也更形象:一个人光有善良,就像一只温顺的猫。别人摸摸头夸句可爱,可一旦你“掉毛”了——添了麻烦、占了资源、没了“用处”——
那点温顺就成了原罪,被嫌弃几乎是必然的宿命。
年轻时不卯足了劲学点真本事,挣一份安身立命的底气(说俗点,就是实现财务自由),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别说被尊重,恐怕连“存在感”都要打折,成了别人眼中可有可无的“行尸走肉”。
生命、自由、财富这三要素里,财富,竟成了托起前两者的、最现实也最沉重的基石。没有它,那点善良和自由意志,在现实的铁壁上,脆弱得像一枚生鸡蛋。
看清了这点,心里头那点难过,反而沉淀下来,变成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
是绝望吗?倒也不是。更像是在刺骨寒风中,终于摸清了风的来路和去向。既然“利用”是这人间游戏的底层规则,与其哀叹,不如想想,如何在这规则里,活出点不一样的滋味?
03
首先,得撕掉“被利用”的受害者标签。
稻盛和夫创立KDDI,喊着“为国民降低通讯费”的利他口号,结果呢?构建了坚不可摧的商业帝国。最高级的“利己”,不就是创造出别人无法拒绝的价值吗?
你“利用”我?好,我让你“利用”得心甘情愿,甚至离了我,你这“系统”就不够顺畅。把自己活成不可或缺的“枢纽”,能量自然向你汇聚。血管不也是“利用”血液流动才获得生命力的吗?
其次,善良不能是赤手空拳。
它需要铠甲,需要锋芒,需要落地生根的本事。就像那位把清洁做到细菌学级别的日本国宝级匠人新津春子,她的“善良”是对职业的极致敬畏,这敬畏化作了无人能及的“真本事”,赢得了真正的尊重。
我们的善意,不能只停留在“同情”的层面(那是初级善良,容易“掉毛”),要升级到“提供解决方案”(进阶善良),最终指向“创造价值生态”(顶级善良)。让善意成为一种可感知、可依赖的力量,它才不会被轻易嫌弃。
再者,财富的积累,是自由的入场券。
财富的塔,至少有三层:最底层是保命的生存财富(房子、看病钱、保险);中间是买回时间的效率财富(拒绝无效社交,用钱或技能换时间);最顶层,也是最抗衰老的,是精神财富——那种看清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能力,那种创造快乐、化解危机的内在力量。
年轻时拼命夯实底层,中年后,该猛攻这顶层了。它是抵御岁月风霜、不被他人轻易“定义”的终极护城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觉醒: 看透一切关系背后或明或暗的“链”,不是为了变得 cynic(愤世嫉俗),而是为了获得一种大自在。
钱钟书晚年闭门谢客,说“你吃鸡蛋何必认识母鸡?” 这是斩断无意义消耗的智慧。老农种菜,坦然道:“鸟啄三成归天,虫食三成归地,留四成足矣。” 这是接纳“被利用”(自然法则的利用)的豁达。
04
允许自己被“利用”,正如春天允许花开花落。
蝴蝶从不为传粉而飞翔,却在振翅间,成就了森林的生生不息。
当我对着镜子,不再恐惧“被利用”,而是清晰地知道自己在提供什么、需要什么、边界在哪里时,一种奇妙的自由感反而升腾起来。
月光平等地洒在精于算计者和赤诚坦荡者的身上,这本身,不就是宇宙无声的慈悲吗?
看清了齿轮的冰冷,依然选择做那滴让齿轮开花的润滑油——
以自己的方式,温热地活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