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是什么?百度说服的解释是通过沟通来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式。如果通俗说,是把自己的思想植入他人的大脑中。感觉这个比较难。尤其是在家庭中,我想说服爱人帮我做家务,孩子做功课,不要玩游戏,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看传销组织说服加入传销的人,卖假药的用一些小恩小惠说服一些大爷大妈们买药,好像也不是那么难。
为什么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说服?作为说服者,怎样才能更有效的“说服”别人?作者从说服者、说服内容、说服渠道和说服对象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也就是说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将什么信息传递给了谁?
我感触最深的一个点是在说服渠道中作者提到的一个点,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这让我联想到马斯洛需求理论,底层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然后爱和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是有需要的人,在说服过程中重点是说服者是否满足了被说服者的需要。卖假药的说服小区的大爷大妈们买假药,表面上是得到一些小恩小惠,背后是满足了大爷大妈们的某种情感的需要,才会明知道上当也深信不疑,屡禁不止,经久不衰。
心理学家克劳福德等人研究了权威的口头语言的影响力,他们访问了正要去12个教堂听布道以及刚听完布道回到家中的人,布道的内容是反对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在第二次面谈中,当询问他们是否在前一次面谈之后接触过种族偏见或歧视的信息时,只有10%的人自发地回忆起布道的内容。而剩下90%的人,当直接询问他们牧师在“上两个星期里,有没有提到过偏见和歧视”时,30%以上的人否认听过这样的布道。最后的结果是布道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于种族问题的态度。多么有道理的大道理如果激活不了一个人的内心,等同于没说。说服,不在于说什么,重点是激活了个体内心深处独特的体验,满足了某种需要,才可能“服”。
我们可以尝试问一下自己,在校园生活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哪些?研究发现,几乎没有人会回忆起老师所记得的那些精彩教学。而是回忆起校园中和同学的互动过程或者和老师的互动过程中的一份体验。某位老师让我“服”,我们“服”的是这份体验激活了内心的情感链接,即使过去了几十年,仍然会影响我们。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家长和孩子讲道理,说服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你要好好学习,你看谁谁谁不好好学习,现在考卖苦力挣钱养家,多苦啊。你看谁谁谁人家通过上学努力,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多幸福。问题是苦口婆心的说好像并不管用,还可能被怼回来,我看你也没啥本事,自己不会飞,下蛋让蛋飞。
怎么办呢?我们有想说服别人的需求,同时又有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被他人说服的需要。与被动形成的态度相比,基于经历的态度更加自信,稳定,更不容易改变。前几天聊天,一位二十二岁的小女孩告诉我,她在二十一岁以前穿一条秋裤过冬,她妈妈一直要求她穿棉裤,不穿,不穿,不穿,冷也不穿。现在二十二岁了,每年冬天,不用妈妈说,主动穿上了棉裤。只有自己亲自经历体验才更有可能被说服,改变态度。经历是最好的老师之一。
面对说服我们的“权威”,我们习惯性的反应,或者全部服从,或者全盘否定。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也是一种被说服,你已经被对方控制跟随对方的话行动了。还有第三种反应,在投入时间和钱财之前,我们可以先搜寻更多的信息,对不明白的事情提出质疑。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和批判性的思考者。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意识,意识到自己面对权威的习惯性反应,是全部服从还是全盘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