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值得定律
最直观的表达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电视剧《后厨》中经典台词:“一道菜烧得好坏,原料不重要,调料不重要,火候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烧菜人的那颗心。”当你怀着一颗“不值得”的心去烧菜,你的菜里就被添加了苦味。著名韩剧大长今里名句:“做食物时要想着吃的人幸福。”
不值得热爱、不值得付出、不值得珍视、不值得追索……这些“不值得”是会蔓延的。当我们觉得一个日子不值得全力去过好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日子我们就都过不好了,最终我们所收获的,恐怕只能是一个“不值得人生”。
针对孩子教育,当父母没有完全认同“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欣赏孩子的独一无二,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事情,无条件真爱孩子”的重要性,心理上没有完全相信和做到,行为上也是很难做到的!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二、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指人们选择某一路径就有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人轻易走不出去。
实验: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
然后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4只猴子,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打新来的猴子,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
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
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是合理地。但后来人和惩罚都不再介入,而全是新来的猴子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
孩子从小在父母引领下具有成长性思维养成的习惯对孩子成长影响深远,好的思维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
三、安泰效应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大力神叫安泰,他是海神波塞冬与地神盖娅的儿子,他力大无比,百战百胜。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一旦离开大地,离开母亲的滋养,就失去了一切力量,他的对手刺探了这个秘密,设计让他离开大地,把他高高举起,在空中把他杀了。后来,人们把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称为“安泰效应”。
“安泰效应”启示,人不能失去力量的源泉,不能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环境。
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故事,即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孩子最初的生存和成长环境是家庭环境,力量源泉来自于父母。
家庭有爱、温暖、正向思维、正面语言、微笑表情、积极拥抱等环境引领孩子更好成长,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父母活出自我和意义是孩子的力量源泉。
四、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它的羊也会跟风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危险和不远处更好的草地。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一则笑话: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喊者了。这时,这位大亨不禁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夫妻各有自己的朋友圈,因为欣赏故是朋友才相熟的缘由,同时在朋友面前表现的相对是好的一面,加上诉苦者往往只言片面,信息不全,导致自己朋友给的意见往往是附和自己更是正确的,配偶是不对的。让自我更有委屈和不忿。
针对孩子,父母通过学习,要有自己主见和判断,而不是完全听信盲从旁边人育儿的经验和妙招,因为不一定妙或适合你家孩子!
五、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就是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历时多年的实验和研究,学者们意识到了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观上的激励,从而诞生了管理行为理论。就霍桑试验本身来看,当这六个实验者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
亲子教育中,从婴幼儿乃至长成大人,每个人都有被人关注的动机需求,孩子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觉来自父母和家庭。从婴幼儿起父母多有效陪伴达到关注孩子,幼儿意识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受父母爱和关注的美好感觉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孩子更能全身心投入到快乐成长上,更可能成为优秀的人值得关注。
六、美人效应
美人效应来源于一个故事:罗马一家自助餐厅的老板想出一个赚小费的妙计。他请来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柜台边收钱,以便使男客们神魂颠倒,慷慨解囊。
谁知那位姑娘上班后没过几天,就对老板说:“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板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柜台边反复地数找给他们的零钱。”美人效应在这里发挥的作用正是挖掘潜在消费和增加客人满意程度,增强餐厅的竞争优势,从而留住客人。
美国一家著名的汽车公司的一个调查表明,在一场车展中,如果只有名车而无靓女,观众驻足观看的平均时间是2分钟,如果是名车傍靓女,观众驻足观看的时间则是9分钟。也就是说,靓女的“靓”让观众对这种产品的关注时间增加了7分钟。别小看这短短的7分钟,多少商业机会,多少销售收入往往就是由它引发的。
人,不一定喜欢自己欣赏的人,但一定喜欢欣赏赞美自己的人,所以家长要多欣赏孩子优点,多鼓励肯定孩子;同时引导发现孩子的兴趣,孩子对事情感兴趣了,内在动力就源源不断!
七、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又称为人质情结,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1973年,两名罪犯抢劫斯德哥尔摩市内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匪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借法律辩护的资金,同时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还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竟然还爱上其中一个劫匪,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同时尽力不去激怒或挑衅绑匪;人质这样做的时候,也渐渐失去自我意识,直到完全接受劫持者的观点。
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对孩子打骂教育为主,还认为孩子也没啥事呀,很听父母话。诚然,部分内向或温和型孩子是会这样的,但孩子内心受到的伤害在孩子成家后会逐渐显露出来,对孩子的婚姻家庭造成较大的困扰!
八、蓝斯登原则
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进退有度,才不会进退维谷,宠辱不惊。
一个故事:秦穆公丢失了一匹良马,被生活在山下的三百多个乡里人捉得并吃掉了。官吏准备严惩这些人。穆公说:"君子不因为牲畜而伤害人。我听说吃良马肉不喝酒会伤害人。"穆公还赐酒请他们喝,并赦免了这些人。
后来,秦国与晋国之间发生战争,秦穆公亲自参战,被晋军所包围,穆公受伤了,面临生命危险。这时偷吃良马肉的三百多人,飞驰冲向晋军,"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不仅使穆公得以逃脱,反而还活捉了晋君。
良马被食,恼怒是难免的。然而事情已经发生了,杀几个人,良马也不能复活,反而可能激起民怒。宽恕别人是更好的选择,而最终的结果也证明支持了这一点。
家庭生活中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事情已经发生,如果就事情的错误一直不放,执念你错我对,非要整出个子丑寅卯来,过份强调事情对错,反而就疏离了关系和人心,得不偿失!
九、卢维斯定理
心理学家卢维斯提出: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小故事:鹰王和鹰后挑选了一棵高大的橡树,准备在这儿筑巢孵养后代。鼹鼠听到消息后向鹰王提出警告:“这棵橡树可不是安全的住所,它的根几乎烂光了,随时都有倒掉的危险。最好不要在这儿筑巢。”
老鹰嗤之以鼻,老鹰的眼睛是多么锐利。鼹鼠是什么小东西,有什么本事,竟敢干涉鸟大王的事情?
鹰王根本瞧不起鼹鼠,不听并坚持在此筑巢。然而不幸发生了,有一天那棵橡树倒掉了,鹰王的子女都摔死了。
鹰王悲痛不已,哭道:“我从来也不会想到,一只小小鼹鼠的警告竟会准确!”。鼹鼠答道,“我天天在地底下打洞,和树根十分接近,树根是好是坏,我知道得很清楚”
谦虚指完全不想自己,要人们忘却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当一个人把自己得失、荣辱、成败、面子等等的个人利益因素暂时能放下抛开,心胸开阔,与人链接能更深入到对方的心底深处,关系更好,因为没有自我和评判。
十、音叉效应
音叉效应指的是,对于有的事物,不在于你对它的作用力的大小,而关键在于找准了它的脉搏。由于音叉效应的存在,也有可能产生微小的扰动就带来巨大影响的情况,比如雪崩。
在警匪片中我们有时候会看到这样的情况,珠宝店里的贵重珠宝都是放在可以防弹的特殊玻璃里面,就是说这种玻璃特别坚硬,子弹都打不透,锤击也无法敲碎,但是却可以用音叉振动,当选择的音叉频率和玻璃的谐振频率一致的时候,玻璃却会哗啦一下裂成碎片。这种通过感应对象用巧力而不用强力的方式称作音叉效应。
一个更通俗的表达音叉效应的词是共鸣,当互相作用的双方产生共鸣的时候,就可以激发出特别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
家庭教育中,发现孩子的天赋、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很可能就是拨动孩子内动力的“音叉”,不在于父母监督与否,而关健是把到了孩子的脉博,同时读懂孩子,按天性教育孩子,偶而忘掉家长身份,找回童真,跟孩子一起没大没小、疯来疯去的玩,这种共鸣带来更好的亲子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