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任务七
名词解释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实行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一套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还能够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体现,是指国家政治体系运作的具体形式,包括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进行改革,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我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4、爱国统一战线(简答3):爱国统一战线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它具体包含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另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服务。
简答
一.简述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和根本政治制度。是指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总结革命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二.简述增进民生福祉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要增进民生福祉,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内容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第三,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我们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使二者相得益彰。第五,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法治道路、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法治体系。
论述
一、试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人民-大学-关注重点)
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如果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最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要针对这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工作,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第三,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又必须量力而行。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
二、试论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其中,共建是基础,要求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共治是关键,要求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共享是目标,要使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试论“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关系(70年重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将“四个伟大”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阐述,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四个伟大是指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简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伟大斗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要实现中国梦,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领导好、进行好这一伟大斗争,就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关系。“四个伟大”中,建设伟大工程是根本和核心,能够为其他“三个伟大”提供组织保证、政治保证和思想保证。伟大斗争是“四个伟大”的前提;伟大事业指明了“四个伟大”的方向;伟大梦想是“四个伟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