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美]沃尔特.李普曼 著 阎克文 江红 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摘录:
大人物——即使终其一生——照例都是通过一种虚构的个性而广为人知。因此,一个老生常谈也不无道理:仆人眼里无英雄。在仆人和私人秘书看来,他们只有一点是真实的,那就是常常沉溺于自我虚构。
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能激发起来的情感。
照片对于今天的想象力有着行使管辖权的性质,这种权力昨天还属于印刷文字,再早则属于口头语言。它们似乎都是完全真实的。在我们的想象,它们不受人为干扰地被我们直接继承了下来,是最为轻松易得地精神食粮。任何语言的描绘,甚或任何呆滞的写照,在形成图像存入脑海之前,都需要经过记忆。但在银幕上,整个观察,描绘,报道以及想象过程都已为你完成了。
实际上,在一个小问题上的一点小专长,有时就完全可以放大我们那种常见的人类习性——试图把所有都塞进我们的成见,塞不进去的则抛到九霄云外。
他们明明白白说出了许多人胸中有而口中无的模糊想法。“你替我说出来了。”他们确立的新形式会不断被人模仿,直到它成为一种感性认识的成见。
巴格霍特说:“至关重要的是,我们的王权应该受到崇敬,一旦你开始对它追根究底,就不会再崇敬它了。”
当人们把自己模糊感觉到的感情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他们才会比较明确地知道自己感觉到了什么,然后才能更确切地去感觉它。
他在人脑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这些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
我们在寻求比较公正的见解时往往会坚持我们的成见,其原因除了节省精力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成见系统也许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对我们社会地位的保护。
纲要
《公众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地描述。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地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地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导论:首先,李普曼讲了一个故事。大海的小岛上几个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这几个人只能通过邮轮得知外部世界的消息。在他们还在等待着对卡悦夫人枪杀加斯东.卡尔梅特一案进行审判的消息的时候,实际上,英国和法国正作为协约国向德国开战了,他们实际上已经成敌人了,但他们还不知道。接着,李普曼有指出:其实大陆上的人与岛上那几个与外部通信不便的人的境况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弄错了6星期,而大陆上的人们可能隔了6天或六个小时(时差)。在停战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人们欢呼战争终于结束了,但就在战争真正结束之前的5天之内,却仍有数千名青年死在了战场上。由此,李普曼说道,我们生活的环境带给我们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舆论的形成受到了审查、人们所处的阶级、每个人不同的时间和注意力、词语的清晰度、每个人所固有的成见、等的影响。
对外部世界的研究:
审查与保密:讲了一件在凡尔登战役期间发生的事。在这场战役法国被打的最惨的时候,法国军队的最高将领霞飞将军却在和它的助手们开会争论第二天见报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他们发布了对于他们而言有利的新闻,让法国民众信服他们。并且决定哪些记者能上前线,控制他们在前线的活动,审读他们发自前线的消息,并操控着无线电广播。这就是审查和保密,法国军队控制着舆论的走向。
交往与机会:虽然审查和保密在源头上截住了大量信息,但其实更大量的事实本来就不会传到整个公众那里,或者传得非常缓慢。由于每个人所处的阶层不同、每个人所处的圈子不同、我们所能接收到的信息就有所不同。
时间和注意力:人们的放在接收信息的时间和注意力影响着舆论的形成。
速度、词语和清晰度:词语和货币一样是要反复流通的,它今天会激发出一种想象,明天又会激发出另一种想象。同一个词语在记者与读者的头脑中是否能唤起同一个想象,这谁都没有把握。因此词语的清晰度影响着舆论的形成。
成见:我们对于事物的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但是即使是事件的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事件的全貌,我们对于实施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公众的典型、流行的样板和标准的见解(成见),都会在人们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阻碍作用。
兴趣:
兴趣的激发:对于那些不是亲眼所见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有太多的兴趣。煽动家们在一个勉强说得过去的开端中就耗尽了人们对现实的兴趣,然后挥舞着天堂通行证煽动人们踏上了漫漫征程。
重新思考自我利益:每个人都会从稍有差异的角度接受那个故事,会用自己的方式把故事再现一番,并在其中注入他的情感。
公意的形成:
兴趣的转移:象征。
是或否: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头脑是可以进行思想训练的,但是当一个团体要想一起思考时,它所能做的不过是表示同意还是不同意。
领袖和平民:特权在等级体系内部发挥的作用,就是象征在平民中发挥的作用。
民主的形象:
民主的荒谬在于它只关心统治德起源,却忽视了过程和结果。无论权力如何形成,最关键的在于权力如何行使。
报纸:
公众才是报纸应该竭力争取的对象,而不是广告商、某某银行。一份真正以读者为靠山的报纸,才能成为真正的报纸,才能给现代新闻业提供经济支持。
新闻与真相并非同一回事,而且必须加以清楚的区分。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
情报工作:
情报工作作为综合信息的来源和一种对一般新闻机构的牵制,当然有其价值。
评论
《公众舆论》这本书读起来特别费劲,一是本书作者李普曼是专栏作者出身,可能在写篇幅较长的书的时候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因此本书读起来让人感觉乱糟糟的,豆瓣上甚至有人评论说本书是联想的巅峰之作。二是本书的翻译可能还缺点功力,某些地方读起来语句不通,而且有些地方没有必要地翻译得似乎有点文采。但译者在前言中有句话很有意思——由于作者文思贴宕、文笔精到、文风独特,译者均感到移译这部名著有技所不逮之处,唯勉力为之,以期不负作者与读者,舛漏之处,企待方家赐正。这话一是让我感到译者的心酸与无奈(怕是这俩人翻译的时候边翻译边感叹“这李普曼脑袋瓜子里想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二是让我看到了围城里的知识分子的影子。哎,我又成钱钟书口中的考据癖了。虽然读起来不甚痛苦,但还是劝自己“良药苦口,良药苦口”,最后勉强读完了,译者勉强翻译完,我是勉强翻完。但本书还是能给与我们某些启发。本书给我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我们本以为是经过我们不懈探索得出来的理性认识,其实受到了很多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我们所持有的见解距离真实情况还不知隔了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