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寒食清明都忙什么呢?唐诗中的寒食节
寒食节是古人相当重视的节日,一般来说冬至后第105天就是寒食节,也是唯一以饮食风俗命名的节日。这个节日,因为与清明前后靠近,且都有祭拜祖先的习俗。于是,寒食和清明的假期经常连在一起。唐律规定,寒食连着清明要四日或五天的假期。在《全唐诗》中,诗人们记录寒食节的诗歌数量不少。有点小泛滥,他们扎堆拿寒食节开练,这最大好处,给后世这群无聊、有聊的人研究寒食节、清明节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以此为资料,看看唐诗中的寒食节是什么样的呢?
诗中寒食
寒食节,生死离别,容易让人感怀,尤其诗人盛行的唐朝,要是在寒食节没有一两首诗歌,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白居易一人就稳居前列,一人写了34首,按一年一首的节奏,估计连写34年的感觉。总体而言,唐朝诗人在诗歌中的情绪发泄,无外乎四个字:空虚寂寞冷、忧愁思恋乐。
唐代诗人认为这是空虚寂寞冷的寒食节。张说《襄阳路逢寒食》说道:“去年寒食洞庭波,今年寒食襄阳路。不辞著处寻山水,只畏还家落春暮。”去年,今年一对比,这落差和时光流转的空虚,跃然纸上。又如,韩偓《夜深》: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这寂寞的夜晚只有千秋索陪伴,够寂寞冷吧。
他们在诗中写除忧愁思恋乐的感受。寒食节的独特氛围,容易造就一种忧伤、忧愁的感受出来。比如,赵嘏《东望》写道:“两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潸然”的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美好的春光却因为无法回家而忧愁和感伤。又如,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在寒食节,愁看长安,忧得是个人命运,愁的是下一步何处去从。
思恋也是寒食节的主题,慎终追远,怀念先人和情侣,一种淡淡的情怀。如,韩偓写道“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把节日和情绪结合惟妙惟肖。又如,雍陶思恋远方的朋友,写下《寒食夜池上对月怀友》,“人间多别离,处处是相思。海内无烟夜,天涯有月时。” 更是一副感人至深的画面。
当然,寒食节的主旋律是娱乐。白居易《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写道“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白居易正在轻歌曼舞中欢度寒食节。卢延让《寒食日戏赠李侍御》:“十二街如市,红尘咽不开。洒蹄骢马汗,没处看花来。”诗中更是一种情怀的表达,甚至出现了“戏”的词语。唐朝是诗人是奔放的,是浪漫的,更是有情怀的,寒食节让他们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篇章。
信仰民俗
唐代诗人们用诗歌表达自己在寒食节所见所闻,也为后世留下了祖先们如何过寒食节的宝贵的资料,他们亲近自然,享受着寒食节风俗活动,他们在寒食节禁火和寒食、扫墓、插柳,这些诗歌留下后人的是唐人生机勃勃的世相和民俗生态。
祭拜祖先、节日扫墓这是古礼,但在寒食节扫墓是唐朝才开始的风俗,《旧唐书》记载:“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史料表明,寒食节扫墓一开始是民间风俗,后官府将其定为永例。“因俗制礼”的做法促进了寒食墓祭习俗的盛行。柳宗元也提到自己有四年没有拜扫的情况。从史料看,扫墓之风在唐朝是全民行为,每到寒食节,““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扫墓时,通常有烧纸的风俗。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说“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在唐朝开始有剪纸为冥钱的习俗诗中说的“纸钱飞”是指寒食节的烧纸风俗,唐朝的寒食节和清明节的风俗重叠。
扫墓之外,与寒食节相关的插柳、戴柳风俗在唐朝也较为流行。“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古人认为柳可以驱鬼,寒食节前后,柳树发芽,一副生机勃勃的情况,插柳驱鬼,唐人一般插于屋檐,衣服上,或者放在“轿乘”,寄托自己的愿望,“江淮间寒食家家折柳插门”,寒食节插柳在唐后成了风俗。当然,插柳也可能有“留恋”、“思恋”的意思,也是一种对先人的怀念。
寒食节有个插柳或戴柳习俗,就是把柳枝做成圈戴于头上,据说可以去毒虫、防邪恶,也是唐人在寒食节期间与亲朋好友送别的一种风俗。《酉阳杂俎》记载:“唐中宗三月三日,赐待臣细柳圈,带之可免虿毒。”
当然,寒食节最主要的禁火和寒食。在寒食节前后,由官府规定,必须禁火,禁止炊火,也禁止照明的灯火。官府对此要求非常严格,“普天皆灭焰”,官府安排人员到民众家排查禁火的执行情况,被查出违背者,严肃处理。于是在寒食节前,人们要想尽办法准备上天的食物以备禁火,进入寒食节家家灭烟,人们只能以冷食充饥。“廊下御厨分冷食”,所谓“廊下”办公吃饭的地方,唐代宫中在寒食节,大家是吃冷食的。
娱乐风俗
每个节日都过得挺娱乐,这是有穿透力的,在寒食节,人们除了要遵照规定禁火、寒食,也有的要扫墓和插柳,当然他们也会尽情享受娱乐活动。
斗鸡活动并非隋唐才有,但是在隋唐才盛行斗鸡,这已是进入民俗。皮日休《洛中寒食二首》说“击鞠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斗鸡风俗兴盛,这与朝廷提倡有关,唐太宗除了喜欢打仗外,也喜欢斗鸡,上行下效,成为唐朝从宫廷到民间寒食节盛行的活动之一。
走进寒食节,你会发现城外到处都是斗鸡场,别以为走错了场地。这是寒食节一个重要的活动方式。唐人喜欢斗鸡,这是有历史传承的,莫高窟北魏壁画《斗鸡图》,说明在北魏的斗鸡非常流行,这有点类似后面一段时间的斗蛐蛐,都是一种无聊的游戏,恰恰唐玄宗这位娱乐帝王,特别喜欢这样的活动,在设置了专门的官职“斗鸡供奉”,在宫廷设置了专门的斗鸡餐桌。上好下必跟随,全唐朝上下斗鸡喜好非常浓厚,整个朝代进入斗鸡娱乐时代,甚至把祭奠古人的寒食节给占用了。
斗鸡外,人们还喜欢蹴鞠。这已进入体育运动行列了,唐人的蹴鞠,类似今天的足球,寒食节蹴鞠是非常流行,王维就写过“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的诗句,民间、宫廷和军队都有此类爱好。此外,打毯是寒食节的另外一种体育活动。
当然,寒食节与现在清明节一样,大家喜欢郊游和踏青,这个季节,真是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所以唐人希望在追悼死者的同时,也能踏青游乐,唐代官府的态度是绝对禁止,唐高宗、唐玄宗分别下过这样的禁令,“不得作乐”。但是唐人依然喜欢郊游和踏青,并没有把皇帝的禁令当回事,禁令成为一纸空文,人们用娱乐的方式过了这样的节日。
寒食节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的传说开始,经过各朝各代的演绎,不断被强化和增加元素,到了唐朝,这已成为一个非常综合性的节日,人们扫墓、烧纸、踏青、游玩、寒食、禁火,插柳等,一些活动传承到今天,有些习俗已消失。相信再过百年或千年,我们当下的风俗也会有传承和消亡,也许这是时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