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此篇为曾子论对待死者儒家的态度,“慎重的对待死者的逝去,追思已经过逝的亲人,民德可以归于厚重了。”
为什么儒家如此重视葬礼和对祖先的拜祭?葬礼被视为孝道的最后表现。虽然社会风俗至今发生巨大变迁,但中国人对于葬礼的习俗却一直沿承下来。即使今日,在中国如果父母过逝后,子女需披麻戴孝守灵堂三日,期间并有诸多禁忌。中国人每逢重大节日都会祭祖,清明节更是中国人法定的祭祖日。当然这已中国的民间相信人过逝后仍有鬼魂的迷信有关,但是儒家对于葬礼和拜祭的重视却不在于相信的鬼魂,正如孔子所讲“不知生,焉知死”,儒家并不相信鬼魂。
儒家对于葬礼和拜祭的重视更多来源于“宗族家庭”的观念,儒家认为的社会关系结构中最重要的便是伦常,而伦常的最小单位便是家庭,在一个家庭中有父子、兄弟和夫妇。由这些有血缘关系的一群人组成了大的宗族。而宗族家庭重视血缘的正统传承,每个人都是从它的祖先继承来的基因,没有人像孙悟空一样从石头里蹦出来,没有祖先。正是认识到这样的继承关系,儒家认为一个人该对自己的祖先怀有敬意,是“孝”的一种向上延展。
多年前的一部日本的最佳奥斯卡外语片《收敛师》至今仍然印象深刻,日本作为同样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民族,对于死者的慎重的态度即使我们中华民族也是值得尊重的。
对待逝者和祖先怀有仁心,对于在生的人便更怀仁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