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曾国藩印象还停留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年糕妈妈推荐过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当时买来放在书架,近几天翻完,不禁被他折服。
倥偬岁月,我们该坚守的是什么?这本书中,曾国藩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但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一、尚拙。
出生于农民世家,却有一个科举梦。徒步橐笔,不惮困苦,考了七次才中得一秀才。第六次考试,父亲中了,自己却名落孙山,家里锣鼓喧天为父庆祝,自己的文章却被悬牌批评,这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被人家当众批评。
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反思,得出一个结论:自己太笨了。越笨越要努力,立下了:“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的决心。
不断对比别人的文章,反思自己的问题点,终于第七次考试中了。
后来的仕途似乎顺了些,二十四岁中举人,二十八岁中进士。可谓是锐意功名、意气自豪、顾盼自雄,睥睨一世。自我感觉良好,可在别人眼里就是个“土包子”。曾国藩陷入深深地自卑当中。
翰林院里聚集的是全国精英,而自己以前只读了“应试教材”。他第一次发现自己视野狭窄,境界低劣。洗刷自己的鄙俗之气成了新的焦虑。
心境浮躁,不能静心读书。他开启了脱胎换骨之旅:写反思日记。
就这样下笨功夫,日复一日,笔耕不辍。甚至为了改自己“虚伪”之病,把日记拿给友人看,请他们监督自己,因为自己监督自己始终有盲点。
又如他把自己多年的烟瘾戒掉,说自己戒烟,如同“失乳彷徨”,像断奶的婴孩一样六神无主,但必须有悍然之力。
组建湘军对付太平军时,也是“笨”的打仗风格:“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就是用这样的笨功夫,来改正自己缺点,修身养性,治军行仗。
二、择友观
与刚开始进翰林院截然不同,曾国藩学做圣人后确定一个观念:“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
在没有广播和网络的年代,朋友就是知识信息的来源,朋友的多少和质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能有多宽广。
曾国藩深谙其道,广泛结交,肯于付出,名望日高,急公好义,越来越多的愿意与之结交。从此,他的升官速度也越来越快。
真可谓是:骎骎然向用矣!
不过曾国藩的做事风格从来是不取巧踏踏实实,不搞歪门邪道,不走捷径。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这个人,也是中学历史课本的著名人物。
左宗棠一生得到曾国藩多次帮助,但是内心却始终瞧不起他,认为这样笨人怎么能比得上自己,把自己仕途欠佳归结为“上天不公”“科举无用”。
利用洪秀全儿子幼天王事件,给曾国藩背后捅刀子。在大小席面数次公开诋毁曾国藩,以至于听者都有所反感。
面对左氏的恶语相向,曾从未公开说过他一句坏话,甚至也不允许部下公开讨论,真的是做到了“相忘于江湖”。
曾国藩的拙诚让我想到了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面对灭绝师太的三个要命掌时,悟出的九阳真经经典语录:
他强由他强
清风拂山岗
他恶由他恶
他自狠来他自恶
我自一口真气足
与其说拙诚,不如说曾国藩领悟到了儒家经典的精髓。因为他不仅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更是以怨报德。
左宗棠受命镇压西捻军时,担心曾国藩不实心实意支持他,恐其隐扼粮饷。实际上,曾国藩不仅足额供给,而且非常及时。
这次确实感动了左宗棠,对曾国藩发自内心敬重和钦佩。曾国藩死后,左宗棠派人千里迢迢送来一副挽联: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这足以说明一切!
三、呆而不硬,懂得变通
树大招风,功高震主。
曾国藩练成湘军,这支生猛的队伍一直是咸丰帝心头的隐忧。被皇帝拿掉兵权,在家谪居两年,痛苦万分。
痛则悟,悟则变,变则通。
以前的曾国藩以唯我独忠之态,居高临下,睥睨众人。惹来一身麻烦。
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老庄著作,像一个闭关的和尚一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他终于悟到自己的缺陷,以前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是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这当然引起他人的反感。
真正的圣人可不是这样的,曾国藩终于悟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罢官的两年是他“大悔大悟”的两年。
重回官场,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们的难处,终于迎来柳暗花明的春天!
四、利他观念。
为国为民是内心的灯塔,利他则是落到实处。
曾国藩一生为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力。他认为科举培养出来的人不是废才就是半成品,人才大都是通过培养教育造就的。
在他的戎马倥偬的岁月中,按期在他的幕府中组织考试,然后像老教师一样深夜批卷。
突出表现就是对李鸿章的培养,李鸿章才智过人,但有懒散之气。除了耳提面命,曾国藩更是身体力行,努力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不仅教他作文,更是教他做人,教他建军。
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当时响当当的队伍。曾国藩死后,李鸿章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为民造福。
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的幕僚里的人才各异,有官员、法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师等等,中国的一切出类拔萃和著名的人物,都被他那具有磁石般吸引力的品德和声誉吸引到那里。
出幕后官出使大臣5人。军机大臣2人,尚书2人,大学士2人,侍郎3人,北洋大臣1人,总理衙门大臣1人,总督16人,出任总督30次,巡抚28人等等,当他死去的时候,所有的总督都曾做过他的部下。
在他死之前为国家办了一件大事,促成清政府大规模派人到国外留学。距离曾国藩去世刚好五个月,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三十名幼童,踏上远洋之旅。在远洋学习的幼童中,完成学业的就有詹天佑。
利他观念深植曾国藩内心,促进他人成长,更是成就自己、成就国家。
五、家风绵远悠长
著名教育学者尹建莉说:“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曾国藩正是如此,他死后没有给孩子留下任何财产,且留下遗嘱谢绝别人的赠送,儿子曾纪泽连李鸿章送来的两千两白银也都谢绝。
苏轼曾说:“我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曾国藩从来没让儿子曾纪泽学八股文,没让他参加过科举,而是让他自由地读书,真正增长才干。在当时实属难得!
他经常对孩子说:“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为了保证孩子身体健康,他经常减轻孩子功课,让孩子在鼓励和肯定中成长。
夸曾纪泽诗作得好,格调很高。写字有天赋。
曾老采用平等的态度,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的缺点,鼓励儿子在这些方面超过自己。
在此书中罗列了曾氏后人的发展:
一百多年间人材辈出。
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之一,他最大功绩是通过谈判,成功地从沙俄手中收回了伊犁周边大片土地。
次子曾纪鸿则是晚清著名的数学家,把圆周率的数值推到小数点后一百多位,这在当时数学界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二十三岁就进入翰林院,是当时最年轻的翰林,孙女曾广珊则是晚清著名的女诗人。
曾家的第四、五、六代后人中,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专家学者。如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是著名教育家,曾任台湾东海大学校长;
曾孙女曾宝荪毕业于伦敦大学在教育界也卓有建树。
曾国荃的玄孙女曾宪植曾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另一位玄孙女曾宪楷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曾国潢的曾孙曾昭抡是著名化学家,曾任高教部副部长。
曾国潢的长曾孙女曾昭燏是著名博物馆学家和考古家学,做过南京博物院院长。
和曾氏家族比起来,其他名臣比如左宗棠的后代就寥落得多。
连明代王阳明的两个儿子都不太成材,家族不团结,死后家族矛盾持续了几十年。
家庭教育是古往今来的大难题,很多时候求仁不得仁,不求仁反得仁。曾国藩做到了。
教育的匪夷所思之处,或者说和其他事情最大的区别。就是目的和结果的背离。很多家长的愿望和努力,不但没转化成生产力,反而变成了破坏力。
曾老为我们做了家庭教育的示范。
曾国藩一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生不逢时,被喻为“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补天的女娲。”
不管如何,曾国藩用一生捍卫、守护了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他虽死在了补天填海的路上,但也在人类精神的征途中,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