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两件极富挑战性的事:第一件事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到自己兜兜里,第二件事是把自己脑袋里的思想装到别人脑袋里。
琢磨第一件事的人比较多,能够做到第二件事的人却比较少。
1.思想舒适区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表达的自由,让各种观点如同潮水一般席卷而来,身处其中的人被裹挟着前进,几乎无人幸免。
无论你的立场和观点是什么,总能从形形色色的文章中找到能够为自己“代言”的爆文,直接把别人的思想成果拿过来佐证自己的想法,要比自己一步一步去思考、去推导、去证明简单得多。
这种简单轻松正在营造一种舒适的环境——不需要去苦苦思索,不需要去一字一句打磨,甚至不需要有完整的思考过程。
你才刚讲了故事的开头,就有人猜到了结局,替你把整个故事讲出来。这种被人理解,被人懂的感觉,很让人惊喜,却也让人隐隐有一丝担忧:到底是别人善解人意,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还是自己在不经意间就被别人移植进了他人的思想?
动物的行为,主要依靠刻在基因里的本能,而人的大部分行为,则融入了后天学习的结果。与本能不同,所有依靠学习获得的能力,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强化,是会逐渐退化的。
以语言功能为例,如果一个人长期独居,周围没有可以说话的人,语言功能废弃不用之后就会出现一系列退化症状。比如,再次与人交谈时会感觉喘不过气、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组织语言,更严重的,甚至会表现出明显的思维迟缓。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思想的舒适区,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思考能力会不会退化?
2.跳出舒适区
长期懒于思考,思考技能就会逐渐生疏,一颗缺乏思考能力的大脑,更容易被植入他人的思想。要锻炼思考能力,就得耗费更多的精力和能量。
不愿意耗费精力和能量的人,可以选择呆在舒适区内享受虚假的安全感。舒适区是用来养精蓄锐,为再度远航做准备的,但一不小心,就成了埋葬人生可能性的坟墓。
被舒适区腐蚀了筋骨之后,若非外力作用,会心甘情愿地画地为牢,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步伐和生活节奏,再走不出这个圈套。舒适区摧毁的,不仅是面对未知的勇气,还有挑战未知的能力。
然而舒适区提供的安全感之所以是虚假的,就是因为生活并不总是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而是会趁人不备的时候甩一鞭子过来,让人毫无招架能力。当初有多安逸,挨打的时候就有多疼。
与其选择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手迎接挑战,从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提升自己的战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