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没有听《曾国藩传》之前,我只是对这个名字很熟悉,知道是一位清末的大官儿,也曾见很多大家推荐过与其相关的书,什么家训啊!为人之类。一切都是准备好的,就在前不久一个很平凡的早晨,我边洗漱边习惯性的打开听书软件,随便点了一个节目开始听,正好讲得是曾国藩,没曾想,这一听就再也放不下,只要一有空我便开始听。又恰好是在我的低谷期,这些故事对我的启发更是空前的,书还没听完,我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权且结合听书所得,先谈谈“关系”。
人是社会性动物,只要还没有与这个社会断绝关系,就不得不日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这世间存在很多种关系,君臣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幕僚关系、同事关系、买卖关系、将与兵的关系......这种对于关系的运用和一些微妙的意会,经过炎黄子孙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运用发扬之后,实在韵味深长。我最近也正在经受着同事关系的折磨,愈发觉得,不通人情之术的我需要在这方面加以修炼了。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天赋的人,无论是学习考试,还是官场博弈之术,人情练达之术,甚至带兵打仗。他从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科举之路也不顺,屡考不中,后来时来运转,好不容易谋得官职,历练湘军,想要一展身手平定太平天国,却又被同僚排挤,空得一腔热血,无处挥洒。知道自己不善人际,丧居在家时,痛定思痛,日日反思,顺应时势,终于在官场混得好口碑。他这一辈子,在处理各种关系中的成长,着实值得我学习借鉴。
同事关系,要想在一个圈子里面混得一个好口碑,最重要的东西始终是人品,人的品行要过硬,别人才会愿意靠近你。即使是对待左宗棠这样傲慢的人,曾国藩依然以德报怨。在左宗棠落魄的时候,大胆启用他,欣赏他的才能。虽然左宗棠一直从心底里面看不起曾国藩,在分裂之后,曾国藩依然屡次在危急关头替他解围,毫无二话。这样可圈可点的品行和处事风格最终还是打动了左宗棠,在写给曾国藩的挽联上更是落款晚生,“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能让从不甘与曾书呆子相提并论的大才子左宗棠给出这样一番评价,实属不易啊!
师生关系,曾国藩比李鸿章大12岁,对李鸿章又有知遇之恩,两人算是师徒,一路相互扶持实属不易。曾国藩创立湘军,李鸿章创立淮军,有策略不同,有政见不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二人是有对立面的。但李鸿章从始至终都以曾国藩的门生自居,在曾国藩过世后,他送上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透过历史这扇毛玻璃窗,能窥见的确实有限,但带给我的思考却是无限的。
我反思自己。从前,总是在心里给亲人、朋友和同事画了一个框,希望他们是我想要的样子,希望他们的做事风格能跟我契合。带着这样完美主义的想法生活确实很累,因为只要他们不能符合我心里的设想,我就会对他们失望,就会对这段关系消极对待。今天,我才终于想明白,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完美的关系。就像曾国藩和左宗棠,曾国藩和李鸿章一样。他们都已经是那么优秀和伟大的人了,也一样无法处理好这样的关系。因为人时时在变,境遇时时在变,摆在面前的利弊时时在变。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总是觉得自己跟人不一样,总是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比别人的更好。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不会常常出现,不同见解才是家常便饭,不然就会是有一方经常性妥协,或者双方都互相体谅,不然这段“关系”实在难以维系。
我终于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虽然略微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