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姥姥的外孙,没有特别对立的情绪,没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就像是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那样缓缓的展开,娓娓道来。我看了一些评论,有很多人在为女儿不值,觉得付出了那么多,房子却给了儿子,有很多人说这是重男轻女的下场。我隐隐的感觉到,什么时候人们对亲情的评价变的这么的戾气?什么时候人们眼里的亲情也变成了非黑即白了?
外孙阿安一开始照顾癌症患者的姥姥,是为了房子,可是相处久了之后,阿安对姥姥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直到姥姥把房子给了自己的二儿子----那个赌徒,阿安愤怒的问姥姥,我在你心里排第几位?不是第一位吗?姥姥默默的流泪,没有回答,我想此刻的阿安不仅仅愤怒房子没有了,更是难过他在姥姥的心里不是第一位。
其实在最后的一年里,我看到了姥姥在平衡,平衡他的孩子们,房子给了老二,是觉得老二的日子最差,姥姥的心里到底有没有偏心?我想也是有的,比如骨子里会觉得房子应该给儿子,然后我想了想,好像在姥姥的身上,没有看到特别偏向哪个孩子。她在得知女儿调成夜班,白天照顾她的时候,她也会生气,觉得女儿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在面对阿安一次次问谁是第一位的时候,她会告诉女儿其实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最后还是希望女儿陪在身边。
我想,在中国,大部分的父母内心会有偏心,也在努力平衡,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有做的好的地方,这就是亲情吧。就像姥姥在最后去问自己的大哥要父母留下来的钱,她愤愤的说最后父母都是自己照顾的,但是房子却留给了哥哥,现在只想要一部分钱去给自己买个好一点的墓地。可是哥哥却一分不给,对妹妹的癌症也是置若罔闻,所以你看,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姥姥,在最后的时光里,也是竭尽所能的去平衡对每一个孩子的爱吧。她说希望二儿子不要来找她,这样说明他过的好,她对舍不得丢掉冰箱里过期食品的女儿说我就是这样得病的,你不能再这样。大儿子因为她把房子给了弟弟,气愤的很久不来看她,姥姥临终的时候他来了,但是在车里却不愿意下来,阿安说姥姥不吃牛肉是因为他小时候生病,姥姥开始拜佛,然后就不吃牛肉了,其实她最喜欢吃牛肉。
我觉得整部电影最细腻的情感是姥姥和外孙阿安之间的吧,阿安在得知姥姥把房子给了舅舅,就不再愿意照顾姥姥,可是看到舅舅把姥姥送到了养老院,他又去把姥姥接回了家,在姥姥离开的那个晚上,她已经说不出话了,阿安流着泪哼起了小时候姥姥哄他睡觉的摇篮曲,姥姥就这样走了。第二天阿安接到了银行的电话,原来是姥姥在阿安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给他存钱,阿安忽然想起来第一次陪姥姥存钱时的对话,阿安说你会存到去世前吗?姥姥说是的,你就不盼着我一点好。小小的阿安说到时候我给你买个大房子,你的房子太破了。最后,阿安用姥姥存的钱给她买了一个好的墓地。
很多人看到了偏心,看到了女儿付出那么多,却什么也没得到,也有人看到了子女们为了房子的假意孝顺。而我看到了亲情,其实这就是亲情,不那么纯粹,不是那么的真善美,让你又爱又恨,割舍不掉。我看到了那些义愤填膺的评价,我突然觉得,在生死面前,那些不甘,那些恨,那些鼓着劲说我才不管你,都失去了颜色,好像一下子都不重要了,因为没了,就是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