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好像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从一个人的出生到死去,这中间生活的几十年生活,他做过的一些事情,发生的一些事情,在历史上被人所知道的一些事情,于是就组成了他整个的人生轨迹。
都说刘伯温前知500年,后知500年,但是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远不如诸葛亮,这或许和他们当时辅助的帝王有关。
至少我从小都知道诸葛亮,但是我却在很久以后,才知道刘伯温这个人。
《深不可测刘伯温》是一本专门写刘伯温一生的书籍,从他的父辈开始,到出生,学习,长大,工作,直到死亡,做为一个谋臣,对于朱无璋来说,刘伯温太聪明了,他什么都不用做,就能知道朱元璋的心理想法,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太过于可怕,刘伯温并不是一开始就跟随朱元璋,朱元璋对于刘伯温这个人,他要用,但是却是权衡利弊之后再用,并不是百分百的相信,这也间接导致了刘伯温后来晚年的不幸。
刘伯温是个有品德的人,他以身作则,怀有怜悯之心,工作起来有自己的要求,想为国家做实事。
他在世的前50年是不得志的50年,这大半辈子都过去了,也没有什么成就。对于他来说,他内心是无可奈何,为人民做点实事,却让政府的人打压,不能施展拳脚,对于他来说,是痛苦的。
学习了那么多年,身怀大才,然在元王朝时期,受到当时政府的排挤,他身为汉人,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用。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天下才子的目标,也是刘伯温的抱负,然而在元王朝,却实现不了。
在他打算回老家青田养老时,却被人推荐给朱元璋,朱元璋三请刘伯温,朱元璋在刘伯温的辅助之下,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对于刘伯温来说,是他的帝王,却不是他的朋友。朱元璋明白刘伯温的才华和作用,可是内心里却不愿意承认刘伯温比他自己强,哪怕他明知道这是个事实,他也从不在人前夸奖刘伯温。
在朱元璋的心里,他身为大明的帝王,理应高人一等,刘伯温虽然劳苦功高,但一旦承认刘伯温的贡献,他怕人民只知刘伯温,而不知朱元璋,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这是政治家最害怕的事情。
他用刘伯温,却又打压刘伯温。
刘伯温早就洞悉了他的想法,三次提出要回老家青田,总是回了再次召回。
他要用刘伯温,却又不能够让刘伯温享受同等的封赏。可以说朱元璋对刘伯温其实内心里面有一种恐惧,刘伯温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不能让他为他人所用,所以放在眼皮子底下最安全,哪怕此时的刘伯温已经垂垂老矣,他也仍然不放心。
朱元璋或许会想,如果刘伯温为他人所用,他的大明王朝或许又危机重重了。
而此时的刘伯温早已不是之前的刘伯温,他太明白朱元璋这个人了,所以后来所做的事情,都是在避免朱元璋猜忌他,都是在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去做。
然而就算如此,刘伯温还是难逃一死。
很难说刘伯温的死与朱元璋没有关系,毕竟朱元璋是一个不讲情义的政治家。跟从他的一些将士,能够有个幸福的晚年的实在是太少了。
刘伯温是个智者的角色,多智近乎妖。这样的人,实在是为上位者忌惮。
刘伯温也是个半仙一样的存在,什么事情都让他给料到了。
所以后人都说刘伯温,前知500年,后知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