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中国嘉德春拍上,有件拍品:宋代“金粟山藏(zàng)经纸”,一张的成交价就高达29.9万元人民币。
这是一种什么纸呢?
首先从“金粟寺”说起。
金粟寺位于浙江省海盐县城西南的金粟山下,该寺始建于三国时期,宋代更名为广惠禅院。
当时,北宋朝廷组织抄写了一部《大藏经》,所用的纸张被称作“金粟山藏经纸”。
(注:所谓《大藏经》,指的是朝廷认定的一切经书,因此所需纸张数量庞大。)
这种纸张延续了唐代硬黄纸的工艺,用桑皮、楮皮等原料加入胶等。
再用药物浸泡,防虫蛀;内外打蜡、砑光,防潮。
这样制成的纸光而不滑,润墨性强,写出的字墨迹清晰,且历经千年依旧“黝泽如髹漆”。
当时这种纸只生产了10年左右,工艺也早已失传。
而根据记载,金粟寺所藏的没有用过的纸数量也不多。
此后,陆续有人从寺庙偷出,等到明晚期时,寺里已经没有这种藏经纸了。
由于藏经纸的质量极好,所以一直很受追捧。
明代董其昌的不少书法作品用的就是金粟山藏经纸。
上图为董其昌《醉翁操》。
明代画家文徵明的《漪兰室图》中,引首处为陈淳所书“猗兰室”,所用的纸也是金粟纸: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处搜罗金粟纸,可惜收获不大。
因为清内府中还有少量存货,他就用这种纸写字画画,给喜爱的收藏作品加个装潢什么的。
上图是乾隆皇帝在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引首题字。
看“乎”字右侧:
这个红泥小印上写:“金粟山藏经纸”。
每张金粟纸的背面都有这样一个小印。
后来,乾隆皇帝还曾下令不惜代价仿制了这种纸。
今天,宋代金粟纸基本上看不见了,但清仿品还在拍卖会上偶有流通。
如果我们去博物馆参观,不妨留意一下这种珍贵的宋代“金粟山藏经纸”。
附:
在古代,人们往往用极大的虔诚来对待信仰,他们以诚敬之心建庙、修像、写经书、修行……
因此我们在今天还能看到那些zong教用品很多都非常的精美。
如果我们静下来去感受的话,就能在那些建筑、器物中体悟到古代信徒们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