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老师能教出一个好学生很了不起,但是如果可以把一个不好的学生变成一个好学生更了不起。
孩子班里有一个男生英语非常的好,但是孩子比较叛逆,什么老师都敢对着干,譬如电脑课上老师给了固定的图做PPT,但是那个男孩子就是不要老师给的图,就是要自己上网找他要的图,老师说了他,他会和老师说,这是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因为上课表现不太好,被叫家长,当着全班的面,妈妈骂儿子不争气啊,很多不好听的话,结果呢?孩子背着书包走人了,说以后再也不听她的了。此时我的感受是偏科偏老师,厌学厌家长,是很有道理的。
还记得期中考试的时候,老师发来一张照片,让我看看孩子的复习状态,孩子在非常愉快的聊天,老师应该是非常生气的情况下发给我的,我本想说:“这发给我,我现在也不能跑到学校去管他呀!”或者说:“回来好好教育一番”,这又觉得太敷衍了,但是当我冷静下来后,就能看到老师对孩子的重视,首先我特别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其次,我让老师帮我和孩子表达沟通一下,征求下孩子的想法,他是想放松一下呢还是想做点其他的?但是前提是不可以影响其他同学。当我这么说了以后,老师之后的态度就转变了,她觉得好好的复习时间就浪费了,挺可惜的,这件事的背后其实能看到老师对孩子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的,希望他可以考好。晚上放学回来孩子和我说,是不是老师告状了,看来孩子是知道了,为了师生关系,我说:“是的,当时我看到照片挺生气的,然后我让老师问你的,尊重你的想法,你可以复习也可以放松,但是你觉得可以影响其他同学吗?然后你们老师说,其实你的实力还是可以的,她知道你的能力,老师挺看好你的”。孩子非常意外的说:“怎么可能”。但是确实是真的,孩子看我说的非常诚恳,也信了。我一直认为我家孩子好单纯,但是看来也是很敏感的,他会说:“你为什么皱眉头”,原来他一直在察言观色。青春期的孩子特别难相处,他会时刻捕捉你看他的眼神啊,你对他的态度啊,你对他的不信任啊等等,青春期也是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的发现阶段,他们会思考我到底是谁?
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是在2.5岁左右,这是自我意识的形成期,孩子渐渐有了我的概念,还经常会说:“不要”,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一个家庭造就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老师只是在这基础上交给孩子更多的知识,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家庭是土壤,什么样的土壤造就什么样的孩子,也许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人比我们更爱自己的孩子,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至少从当下开始,改变自己,自己变了,其他都将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