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是日本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日本自杀的人大多认同太宰治的观点――自杀是一门艺术。
探寻他们自杀的原因,一部分人是因为健康――身患绝症,医治无望,不想继续受苦;另一部分人是因为经济原因――经济上的困苦,让他们觉得感到绝望。也许还有第三部分人――军人和文人,他们自杀是因为自罪,认为自身需要对有能力做好,却又没做好的事负责,以命来致歉,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只能以我最珍贵的生命来表达歉意。
自杀从表层来看,无外乎自责和报复两种原因。再往里深究,自杀缘由只能归于一种缘由,那就是自杀者――自卑。
报复性自杀者希望通过自杀给某某带来麻烦,此类在抗日剧中同归于尽场景尽显其本意。
报复性自杀看起来很勇敢,缘何归结于自卑呢?
自杀者若有其他轻松的报复方式,何必非要选择自杀?选择自杀是因为他感到除了这一条路外,没有其他路可走。自觉能力不如他人,不去尝试,不寻找自身优势,自我设限。同样的境况,没有选择自杀,而是选择被俘,暗中做好准备,等待报复机会的来临,在机会来临时可以做出更大的事。因此报复性自杀者是自卑者,自卑而自杀,却自诩为英雄。
自责者常以为这个世界不美好,我没法改变,我自杀;这件事没做好,我有罪,我自杀。
军人的自杀,是任务没做好,我有责任,我自杀。任务没做好,想的不是如何去补救,而是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这不是自卑么?车开不好,不一定饭做得不好吃;学业不好,未必舞跳的不好,歌唱的不好,未必钢琴弹的不好,吉他玩的不好;身高矮,未必文章写的不好。以一时的挫败来定论人生,这是自卑者的特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自卑,只是不敢承认。
太宰治若是承认他社会交往差,而看到自己比他人聪慧敏感,若能承认自己感情维系上的失败,而看到如此多爱恋自己的异性,若能承认生活上的失败,而看到《人间失格》的成功,未必会选择自杀。自卑就是只看见自己的失败,而看不到自己的成功。
日本文人的自杀都是源于自责的自卑!
夏目漱石(自杀未遂,后患神经衰弱)――今晚月色真美!
因思想丰富,而无人理解,感到绝望。作品很优秀,曲高和寡,不是想办法用下里巴人的语言去获得别人的理解,而是自我哀叹,看是自我清高,却是自卑,想要社会认同,不是走出去学习尝试,而是被动等别人来,一直感叹时不与我。
三岛由纪夫―― 不被人理解已经成为我唯一的自豪。
这话充满自豪,却又满是自怜。渴望被人理解,却又无法被人理解。因为自卑――无论自己怎么做,都不能使别人理解。
太宰治――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对心目中的完美人充满向往,可惜自己一条也不满足,真的抱歉。既然有了标准,为什么不一条条去做呢?因为自卑――我也做不到,所以实在抱歉。
川端康成――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好个无限的活!四个字把他内心的想法诉说的淋漓尽致――我也想活,奈何生活太压抑,无法控制的太多,太多不完美,我无能为力,这何尝不是内心自卑的写照?
日本的自杀文化由以自卑,中国的酒文化也由以自卑。
中国的诗仙,诗圣,诗鬼,但凡文章有成就的多好酒。不是他们真的好酒,而是酒能让他们暂时忘记自卑,畅快的尽情释放自己,让自己能短暂的登上自信的顶峰,从而做到平时不敢做的,做不到的事。
人人皆自卑,这不是错!只是我们怎样去看待自卑是个问题,有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卑,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坚定决心,一步步去改变它,让自卑变为自信。
仅此而已!承认自己的自卑,这不是错!发现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不足,定下目标,采取行动去改变,让自卑变为自信,而不是再自怨自艾,自伤自怜,自我哀叹。
生而为人,我不在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