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喝断当阳桥
先生笺《老子》四一章“大音无声”句,次下句为“大象无形”。先生言“聆乐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乐中音声之作与止,交织辅佐,相宣互衬”,其条件为“音与音之间隔必暂而非永”。亦举例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吴天绪说书张飞喝断当阳桥一段:张口努目,以手作势,不出一声,而满堂中如雷霆喧于耳矣。此为大音无声之最佳诠释,然,此无声与先生言“声音间隔短暂”之无声不可同日而语也。
人之聆音,由耳膜振动而知也,音与音间隔时间短,前音之振动未止而后音之振动继 之,耳膜之随之振动,则两音之间隔虽无音,而声显矣。此为听觉暂留,有余振,故有声。某之乡下过年必以锣鼓为戏,细观锣音,一锤下去,锣之作振动,非随锣槌止而止也,故锣音有余音嗡嗡声。此为物理现象,广为人知。克格勃尚利用此原理,在赠美国驻苏大使馆之美国国徽中,藏有极灵敏之铁片,链接无线与接收器。美人之言语,通过铁片振动之幅律,转译成文字,亦是思维精巧。而吴天绪说书之无声,的确无声,利用人之心理补充音也;《列子·汤问之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亦如此。此为心理现象,不必赘言。
检《知乎》,言及听觉暂留与视觉·留--既“大象无声”,或与神经传递速度滞后性有关,未知确否,亦是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