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32天
原文阅读: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讲解:
子张说:“士人在危急关头肯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会先想到是否合乎礼义,祭祀时尽可能严肃恭敬,居丧时满心沉浸于悲哀,(能做到这几点)也就可以了。”
启发思考:
(一)
《子张篇》在《论语》里比较特殊,记录的全是孔门弟子的言行。前代学者有人认为,这是孔子去世之后,孔门弟子在结集《论语》时,把这几位大弟子的一些回忆和追述记录下来,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轮番登场。
子张,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国人,小孔子48岁,是孔子55岁后周游列国时招收的学生。子张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子张不像颜回、曾参、闵子骞等温和文雅,而类似子路一样性格独特,有些偏激,孔子评价过他“师也过”“师也辟”(《先进篇第十一》第16、18章)。
他在《论语》中第一次时出现就问怎么当官,性格直爽,后学戏称为小子路。“孔门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中没有子张,但古人说的孔子“四友”中有子张,其余为颜回、仲由、端木赐。子张在《论语》中出现18次。
子张虽学干禄,常问政于夫子,但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去世后,他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二)
本篇前三章为子张的言论。子张的这三段话,都是关于做人的,即做人的修养、做人的追求、做人的品位,表现出子张的主要追求和人格特征。
第一章子张谈论的对象是“士”。士在古代作为一个阶层,是贵族的最底层,最高层是天下共主周王。周王分封的诸侯国,首领称国君,国君分封大夫,大夫之家中没有继承权的,就成为士。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是武士。
士在贵族的底层,需要靠自己的奋斗才能生存发展,因此逐渐形成奋发有为的士的精神。前面《论语》中曾子说的一句话最能体现士的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第八》第7章)
那么,子张心中的“士”是怎样的呢?他说,一个“士”的大节主要有四项:“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见到危难时能挺身而出,不苟全性命;见到利益时能想一想,这利是否符合义,再决定是否要拿;祭祀的时候,思敬以追远;居丧的时候,思哀以慎终。
“见危致命”,有学者解释为“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也有学者的是解读,“危”不只是看得见的危险、具体的危险,还指一切对人、对社会的危害。例如,社会中的一些危险现象,如道德沦丧、人情冷漠、信任缺失等,都是“危”。对“致命”的理解不限于“豁出生命”,不苟全性命,更肯于承担使命。能够“尽责任,尽使命,奋力为之”。像孔子一样,面对礼崩乐坏,知其不可而为之;面对隐者的劝告、嘲讽、不屑,坚持自己的使命不放弃。
“见得思义”,“义”,宜也,是与他人、与社会合宜,能够考虑他人的利益、他人的感受,不可以“见得”就不择手段。“见得思义”在古代是士的精神,在当代就是每个公民的社会准则和道德底线。
“见危致命”和“见得思义”,是对士精神上的宏观要求;“祭思敬”和“丧思哀”,是对士具体的态度要求。祭祀神和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敬畏曾经的生命、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而珍视当下的生命。“丧思哀”是对生命逝去的哀伤,也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有了使命感,有了符合道义的取得,有了对生命的敬畏,在子张看来,“其可已矣”,就符合士的标准和要求了。
子张的这番话体现了他的道德追求,亦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弘扬。《宪问篇第十四》第12章中,孔子说过“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季氏篇第十六》第10章中孔子说过“见得思义”。与“祭思敬,丧思哀”相关,孔子说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篇第三》第12、4章)。可见,夫子的教诲深入人心,其思想深深扎根于弟子们的心间。
孔子去世之后,子张秉承了老师的思想,来教导他的弟子们。不过,在孔子身后,他的弟子开始出现不同学派倾向的端倪。子张倡言“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强调“义”而不及于“仁”,强调“见危授命”而未及以道节制勇,在过犹不及的极端,就可能导向“侠”。这里也蕴含着子张氏之儒的某种特质。
(三)
“士”的精神一直体现着中国理想人格的重要特质。例如,士凭本事生存,但是不受奴役。士内心认为自己跟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但是有责任感。士独立而自信,而且总在提升自己。
在今天,“士”应该是那些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做事得符合一定的原则和道德规范,对自己得有比一般老百姓更高的要求,有更多社会责任感的人。“士”不是那种整天就知道高喊“努力、奋斗”励志口号的人。
当代学者万维钢认为,今天的“士”有三个境界。最高的一级是 stakeholder,是某一项事业的利益攸关方,是持股人,有参与权或控制权。中间的一级是 player, 不见得能管别人的事儿,但是最起码对自己的命运有掌控感。最起码的一级叫 informed citizen,姑且叫做“明白人”。意思是如果我必须接受这个局面,最起码也请让我明白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儿。
简单地说,“士”,最重要的是,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不是只有立场没有观点,只会站队不会思辨,能够自己学习,自己思辨,做出自己的判断。所以,“士”总要有些自主权,从这个视角看,“士”的三个境界就是首先在思想上自主,其次对自己的人生自主,以至于对公共事务做主。可见,当我们反观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行为时,是否真正“自主”,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