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 文
14.34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14.35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引申
以直报怨:亲切友好的人值得你的投桃报李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我们都在课本中学过,问题的背景是老子提出“抱怨以德”,但孔子不认同,孔子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呢?”所以说,如果别人对你心存怨恨、排挤挤兑你,那么你只需在不伤害他的前提下随心所欲就好,不必顾忌什么,直接表达出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如果别人对你亲切友好,帮助你、提携指点你、与你好好相处,那你便要同等甚至更加等地回报给对方、对对方好,这也就是投桃报李。
感悟
对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敬而远之。
对自己有恩的人,信奉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论语》中有子夏之门人道出子夏关于交的观点,“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不强求融入自己不喜欢或排斥自己的圈子。
信奉“德不孤,必有邻”。
原文
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 文
14.36 公伯寮向季孙氏说子路的坏话。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还能让公伯寮的尸首在街头示众。” 孔子说:“道将要实行,是天命决定的;道将要被废弃,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引申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无关紧要的事就别放在心上
公伯寮在季孙氏面前诬告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并提出说他愿意替孔子杀掉公伯寮曝尸三天。孔子拒绝了子服景伯的提议,说不管自己心中的“道”能否真正实现,都是天命,不是公伯寮一人就能影响改变的。
心理学费斯汀格法则讲,我们在生活中大量的烦恼,都是来自于对事情的过度反应。可能那件事情本来无法对自己造成影响,但由于自己太过于将其放在心上,反而使自己精神紧张、烦恼不已。我们要尽力做事达成理想,但也不必太执著,而那些无关紧要的事,就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了。
感悟
曾有学者做过实验,就是让一部分人写出他忧虑担心的事,收集起来。一周后,再把这些人召集来,问问他们忧虑的事发生了吗?结果是大部分没发生。
这反映人对某些事过度反应,有点杞人忧天。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过度反应,则会造成不良后果。正如《论语》里所说“过犹不及”。
正如杨绛先生说的一句话:你的烦恼,往往来自于想的太多,做得太少。